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汇报材料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汇报材料

2022-03-21 16:32:20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汇报材料,供大家参考。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汇报材料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中国网 3 月 9 日讯 2012 年 3 月 9 日,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多名政协委员将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云南省副主委、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发言的题目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以下为文字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云南省副主委、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 各位委员, 我的发言题目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 2011 年第 35 号公告数据显示, 截至 2010 年底,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 107174.91 亿元, 相当于 1997 年 2994.82亿元的 36 倍,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 52.25%。

 因此,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十分紧迫。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生成的原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及风险生成, 直接表现为地方财政收支存在缺口, 而缺乏法律监管和制度约束是重要原因。

 1.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匹配, 地方政府财政收不抵支。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形成“大上大下”的财政分配关系,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 1993 年的 22%提升到 2010 年的 51%, 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也翻了 59 倍。

 但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也在迅速膨胀, 根

 据调研, 规范津补贴绩效工资改革、 实施民生项目, 以及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财政支出, 占去了 西部县级政府平均一般预算收入的 65%左右。

 2.举债权利与偿债责任时空分离, 形成债务内在扩张机制。

 在现行体制下, 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政绩考核范围, 但债务规模及其控制和偿还不在政绩考核范围; 举债创造的政绩属于本届政府, 而债务偿还的责任可转移至下届政府; 这些因素引发将债务责任向后任政府、 上级政府或者市场主体转移的预期。

 举债权利可以与偿债责任分离的现实, 必然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盲目扩张。

 3.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乏力, 债务规模难以合理控制。

 由于缺乏有效规范债务规模和清偿的机制, 地方政府在举借债务时对债务的大小和还款能力考虑不足, 从而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和严重逾期; 由于没有规范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和信息披露机制, 各级政府不能实时了 解到债务的风险状况, 上级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也不能对债务规模进行控制, 从而造成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二、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必须进行防范和化解。

 1.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从体制上消除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条件。

 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 财权的基础上, 重新界定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通过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确定构成各地财力的主体税源, 建立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这样能够降低地

 方政府支出需求对举借债务的过分依赖, 即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中央政府也能准确掌握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 便于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

 2.构建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转移预期的行为控制机制, 削弱地方政府举债动机。

 要从根本上削弱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动机, 只能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转移预期入手, 要建立债务风险分担机制和责任联动机制,将举债存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增强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责任意识, 降低地方政府在举债过程中将责任转移给其他主体的预期, 从而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

 3.完善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决策机制, 通过债务质量的提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具体而言, 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借决策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地方政府承债空间和偿还能力, 还要从民主决策和科学判断的角度考虑该项债务项目是否合理, 即是否是老百姓急需的民生支出、 是否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不利于经济发展。

 4.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 从举借、 使用和偿还方面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除了尽快修改《预算法》 、 《担保法》 等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外, 重点需要整顿投融资平台,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融资机制; 要将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和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机制, 对整个债务使用环节进行监管, 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建立长期、 中期和短期的债务偿还准备金制度, 明确偿债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防止偿债资金链断裂而形成债务风险。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汇报材料 地方政府 债务 化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