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2022-08-11 12:05: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供大家参考。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The Condition,Characteristic,Key Factor and Baseline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作

 者:

 朱永新/郝晓东

 作者简介:

 朱永新,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郝晓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江苏 苏州 215006

 原发信息:

 《人民教育》(京)2021 年第 20211 期 第 13-16 页

 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准确把握高质量教育的内涵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信息化是高质量教育的条件,公平和个性化是主要特征,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关键,学生身心健康是底线。我们应在准确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The Condition,Characteristic,Key Factor and Baseline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关

 键

 词:

 高质量/信息化/教育公平/个性化/教书育人/身心健康

 期刊名称:

 《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

 2021 年 05 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

 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对我们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为高质量教育创造条件和可能

 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世界的深度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为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建议》明确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意图,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使用新技术的人。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本质是信息的高度共享。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要求教育加快三大转变:一是从封闭转向开放,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学习资源、学习进度;二是从专有转向共享,学习者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在线教学资源;三是从单向转向交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快捷地交流、沟通和反馈。

  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等开放灵活和功能强大的技术,促进了教育观念、学习模式、教育评价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其观念就要从权威转向民主,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以任何形式开展学习,强化了学习的生活化和终身化。数字化资历证书、电子档案袋、数字成绩单、学分银行的出现,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变革。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迅速发展,世界开始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教育信息化也从 1.0 时代进入到 2.0 的新时代,即以人机交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教育。AI 技术、虚拟实验室、教育机器人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应用前景广阔。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2020 年2 月至 5 月,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20 多亿人次浏览,全国 1775 万大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共计 23 亿人次。这场堪称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了疫情冲击、保障了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探索创新了教学模式,客观上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升了全国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为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了经验教训。可以说,信息化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公平和个性化:高质量教育的主要特征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于教育理想的追寻。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也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差异化公平,即教育的个性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建议》以“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部署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如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不断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向中两部和基础教育倾斜的力度。2019 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3.4%、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 99.94%,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为 102.6%、89.5%和 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3.7 年。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作出了有力支撑。

  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树立“一体化”理念,努力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教好城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一体化”投入,尤其加大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别。

 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教育公平应该是有质量、高质量的公平。没有质量的公平,或者低质量的公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多年来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建设经验表明,阅读公平是推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路径之一。阅读不仅是增长学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应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大力推进书香校园与书香家庭工程,发挥公益和慈善组织力量,让弱势人群的孩子扩大阅读、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差异化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在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基础之上,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每个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工业化时代整齐划一性教育而提出的。整齐划一是工业化时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很少有选择权。这种教育为工业化社会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了贡献,但今

 天已经是信息化社会,人才需要呈现多方面、多类型、多规格的特征,整齐划一性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要从整齐划一向个性化转型,培养更多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实施个性化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学校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开发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改变过去片面重视“补短”、注重“扬长”的现象。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支配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把控学习时间,自主理解课程知识,实现个体发展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三是建构学习中心,汇集优秀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各个学习中心自由选择、主动学习。四是增加评价的多元性,发展个性化评价,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注重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避免只注重结果性评价,重视每个人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成长。

 三、教书育人能力:高质量教育的关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亟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专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强化教学基本功、转变培训方式、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对教师在职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建议》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就是强调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送教下乡等形式,在提升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不足。如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法陈旧传统,学员在线学习自主性差,等等。

 如何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在职教师的有效学习?我们认为要把握几点关键:唤醒、点燃教师的生命和激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要“输血”,更要加强“造血”功能,提高教师学习能力,让教师学会学习;变听报告、看学校式的“浅学习”为深度学习;减少“碎片化学习”,注重构建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注重在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培训,提升教师实践反思能力。

 针对教师成长,我们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专业阅读,强调用知性阅读的方法阅读根本书籍。知性阅读强调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和选择,旨在通过与书籍的反复对话,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专业写作,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与实践相关联;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主张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案例研究。专业交往,主要指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

  四、身心健康:高质量教育的底线要求

 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项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容乐观。《建议》专门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我们高度认识到现实状况的迫切性;认识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要关注分数,更要关注人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灵魂。

 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普遍重视可量化的分数和可应用的知识。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强度高、学习时间长,这是当下学生身体素质弱、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学生幸福感不高的根源。

 要进一步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升体育重要地位、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避免只重视考试项目,忽视如传统体育、大众体育项目等非考试体育项目。避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体育课全部上成备考课。避免只为考试而训练,忽视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要探索体育项目的选考制度,加大体育项目与学生兴趣爱好的匹配度。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温馨校园,缔造润泽教室,让校园成为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密切师生关系,融洽同伴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无差别的关爱和无条件的尊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学生课业负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业

 上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开设多样化课程,丰富社团活动,让每个孩子发掘潜力、发挥特长。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重视师生生命的幸福完整。从教育培养的目标来看,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灵的完整;从教育的主体来看,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完整;但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我们才可以骄傲地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推荐访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高质量 底线 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