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慎为人师”师德问题【精选推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漫谈,“慎为人师”师德问题【精选推荐】

2022-09-14 08:3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漫谈,“慎为人师”师德问题【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漫谈,“慎为人师”师德问题【精选推荐】

 

 漫谈 “慎为人师” 的师德问题

  [摘 要] 师者“传道、 授业、 解惑”,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的传授者、 思想精神的引领者、 人格气质的榜样、 道德品质的楷模。为人师者要充当师长、 父辈、 朋友、 伙伴等多重角色, 传授的不仅是文化知识、 科学技能, 更传达着学识素养、 品质德行。

 孟子曰: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王勉曰:

 “学问有余, 人资于己, 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

 若好为人师, 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 此人之大患也。” 当代教师应当学习歌唱家于淑珍老师“慎为人师” 的精神, 时刻反省自身, 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不断提高自己, 才能做到对学生负责, 对自己负责。

 [关键词]师德; “慎为人师”; 好为人师

 2012 年, 教育部把师德建设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建设师德长效机制。

 同年, 有一批师德楷模涌现出来。

 “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科研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的侯伯宇、“永生的博导妈妈” 石秋杰、“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 的王强、 勇斗歹徒的陆荣飞、 舍生保护准考证的周玉兰……这些师德楷模的涌现, 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的崇高师德, 集中体现了 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充分展示了当代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 也让为人师者深刻反思自我的行为与师德准绳之间究竟有多远。

  师者“传道、 授业、 解惑”,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的

 传授者、 思想精神的引领者、 人格气质的榜样、 道德品质的楷模。

 为人师者要充当师长、 父辈、 朋友、 伙伴等多重角色, 传授的不仅是文化知识、科学技能, 更传达着学识素养、 品质德行。

 教育, 于国、 于家、 于个人都是关乎未来的大计, 因此, 教师素质与道德水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未来,甚至民族的未来。

  一、“慎为人师” 的典范

 于淑珍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 她便拥有众多喜爱她的观众, 时至今日, 已 77 岁高龄的于淑珍仍活跃于歌唱舞台,没有被人们遗忘, 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于淑珍一点也不过分。

 多年来她刻苦钻研本职业务, 开创出端庄甜美的个人演唱风格, 和善谦虚, 严格自律,淡泊名利已经成为她的标签。

 这样一位艺术成就卓越的歌唱家背后是难能可贵的艺德和坚持“慎为人师” 的高尚师德!

  在接受采访时, 在被问及声乐教育工作时, 于淑珍总是很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工人出身, 半路出家, 不像科班出身, 有深厚的乐理基础, 接受系统的声乐教育, 因此自己从来不敢收徒弟、 教学生, 甚至当有人登门拜访,寻求她在演唱技巧上的帮助时, 于淑珍也只是谦虚地“听听” 别人的演唱,并给出些“力所能及” 的建议而已。

 她笑谈自己“水平不高”, 当不起老师, 负不起这个责任, 只能给些建议而已。

 话音未落, 她还不忘补充一句“当老师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 你是要为学生负责的, 我怕耽误了孩子”。

 二、“慎为人师” 背后是自知、 自律、 自省与自我提升

 从表面上看, 于淑珍老师“怕负责任”, 而仔细品味却发现, 其中饱含一个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深情、 对教育的认真态度,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从一字一句中流淌出来。“慎为人师” 是一种自知、 自律和自省。

  于淑珍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从事声乐演唱实践工作, 而坚持不去艺术院校兼职做教师。

 从她的艺术成就上来说, 她早就具备声乐艺术教师的资格, 她的演唱经验也正是专业音乐教育最需要的, 最可贵的。

 然而于淑珍自 知自 己也许无法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 殊不知自 进入天津歌舞剧院起, 她就不断研习乐理知识, 补充音乐基础理论。

 一个演唱过三百多首作品的歌唱家是依靠平日的点滴积累才换来如今的成就, 可见, 这种“自知”显然是谦虚, 甚至是贬低了自己, 而这份“不自信” 恰恰是最负责任的表现。

 这种表现又是于淑珍老师长期坚持自律的结果。

  认识于淑珍的人都清楚, 她从不干过头的事, 从不说过头的话。

 不管多么大红大紫, 她始终是低调做人的。

 这种低调是自律的结果。

 许多时候,她宁可委屈自己, 也要顾全大局。

 忍着病痛, 坚持走基层, 承受着失声的危险, 坚持带病上台的事迹, 早已家喻户晓。

 这种克己是自律的结果。

 她从不追求漂亮浮华的外表, 从不媚俗, 只做那朵清雅的茉莉、 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

 这种端正是自律的结果。

 在追逐商业利益、 成名成家的年代,骚动、 浮躁的气息充斥着娱乐界, 面对诱惑, 她从不争名逐利。

 这种淡定是自律的结果。

 当她的歌曲风靡大街小巷, 人人传唱时, 她的一对儿女却仍然是工人, 奋战在生产一线, 人们劝她只要稍微动用一些社会关系, 就可以给儿女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 她只是为之一笑, 在她心里, 这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这也是自律的结果。

 坚持对自己严格自律的人, 何尝不是一个为人师者的行为准则呢? (下转 82 页)(上接 80 页)

  在专业探索上, 于淑珍曾经为自己的演唱风格动摇过。

 有人说她唱歌

 欠缺力度, 她便努力向河北梆子等民间戏曲学习,

 以加强自己声音的力度。

 她学唱的河北梆子《杜鹃山》 选段,

 博得内行人的承认和好评。

 对于歌曲要不要抒情、 怎样抒情的问题, 于淑珍感到迷惘。

 在这关键时刻,

 是周总理的一句话“革命歌曲也要抒革命之情” 点醒了她。

 她坚持不模仿,坚持自己的风格。

 她清润的歌声婉而不哮,

 秀而不媚,

 充满朝气,

 有如盛暑的山泉,

 清冽爽朗,

 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对一些新作品,

 她每每深入了 解曲作的风格,

 尊重原作,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再创作。

 许多作曲家都愿意与她合作,

 称赞她既能充分体现原作的构思,

 又能为原作增加光彩。

 这是于淑珍的自省, 她时刻不忘自我反省、 自我磨炼。

 这种精神又何尝不是作为人师最需要, 也最宝贵的呢!

 ?

  可见, 尽管不是老师, “不愿做” 老师, “慎为人师”, 但于淑珍一生都在践行为人师者的行为准则。

 这样的老师尚且“慎为人师”, 真正的为人师者不更应当自知、 自律、 自省, 坚持自我提升了吗?

  三、“慎为人师” 与“好为人师”

  孟子曰:“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有些人即便不是老师, 也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习惯端起一副师长的架势教训人, 教导人。

 普通人尚且如此,为人师者便更养成了 教育别人的习惯。

 生活中这类教师的确大有人在, 往往凭借自己的教育经验, 对别人妄加评论, 指指点点。

 只看得到他人身上的问题, 而从不审视自己。

 王勉曰:

 “学问有余, 人资于己, 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

 若好为人师, 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 此人之大患也。” 正是因为经常将眼光盯在别人的错误上, 才会忽视自身的毛病, 裹足不前, 沾沾自喜。

 如果是普通人, 这最多影响了 自己, 而假若这种行为发生在人民教

 师身上, 恐怕就要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了。

  我国的高等院校当中, 越来越多地开设艺术类专业, 艺术教育已经逐渐深入普通高等学府。

 许多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 原本是做艺术实践工作的。

 艺术家的成就不仅仅是诠释艺术作品, 更重要的支撑点在于为人的修养和为艺的品格。

 艺术家本身如果还是教育家, 承担相应领域的艺术教育工作, 那么为人为师的行为学养也同样成为言传身教的依据。

 而无论是对艺德还是师德的规范, 都无外乎个人的自省、 自律和自我提升。

 如果每一个身为教师的人都能用“慎为人师” 的精神教育自我, 那么教师队伍的师德、 师风建设一定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前进。

  (本文受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于淑珍演唱艺术风格研究》资助, 课题编号:

 B12022)

  参考文献:

  [1] 宗河,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N]. 中国

 教育报, 2013-3-10(001)

 .

  [2] 汪耀,

 教学文化影响师德养成的心理

 机制探寻[J]. 上海教育科研, 2012. 1.

  [3] 刘卉, 从传统师德思想审视当代师德

 师风建设[J]. 河南科技, 2012. 12.

  [4] 任鸿恩, 艺术工作者要有高尚的艺德

 一一访著名歌唱家于淑珍[J]. 伦理学与

 精神文明, 1984, (02)

 . □

 (编辑/刘佳)


推荐访问:漫谈 “慎为人师”师德问题 师德 漫谈 为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