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真实”数据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说出“真实”数据

2022-09-19 15:0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出“真实”数据,供大家参考。

说出“真实”数据

 

 说出“真实” 的数据

 实验小学

  俞超 数据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记录手段, 在对实验现象、 事物进行分析时, 不仅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 结果更精确, 有着其它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 同时它也引导学生合理、 科学的理解, 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 严谨细致、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探究能力的提高,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部分学生汇报的数据有些失真, 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预测的实效性。

 【教学实景】

 实景一:

 听到其他小组的答案与自己组作出的答案不一样后, 也不管对不对就急匆匆地修改了自己的答案。

 实景二:

 听到开始实验,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至于老师的要求, 注意要点一概不听。

 实验结束时学生没有及时得出数据, 为了应付老师就抄袭其他组得出的结果 实景三:

 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了很多, 也交流了很多。

 在汇报时教师为了 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挑选了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发言。

 一听到正确的结论,交流就戛然而止, 不再展开。

 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学生只有放弃自己的结论, 修改自己的实验数据。

 久而久之, 学生产生很大的错觉: 书上和教师讲的都是对的,实验的数据应与教材中的或者教师的结论相符合。

 【原因分析】

 一、 不自信 现在很多孩子被家人宠坏了, 都爱面子, 被表扬就沾沾自喜, 被批评就总觉得其他同学在嘲笑他, 时间长了就有一部分人变得很不自信, 总感觉自己是错的,实验后就要去看看旁边一组的数据, 发现和自己组不一样时就把数据修改了。

 二、 不了解 小学科学论文

 学生实证意识淡薄, 任务观念严重。

 科学课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实验材料, 拿到材料后他们就很兴奋, 部分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上, 忘记了布置给他们的任务, 当教师喊“实验结束” 时, 他们只能匆匆的完成实验过程, 以至于没有时间仔细的去观察, 等汇报数据时, 只能说听来的其他组的数据。

 三、 没效果 一堂科学只有 40 分钟, 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设计实验, 做实验, 还要交流分析数据, 得出结果, 课堂时间非常有限。

 所以有些老师即使发现个别小组实验结果有误, 也装作没看到, 找几组正确的来汇报数据就当完成教学任务了。

 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学生只有放弃自己的结论, 修改自己的实验数据。

 时间长了学生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就会揣摩老师的需要, 根据他们认为的正确结论去填写实验数据, 从而放弃自己真实的实验数据。

 这就使得科学探究变成走过场, 没有了实效。

 四、 不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严谨的, 实验数据的得出是科学。

 但很多教师都忽略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认为科学课只要教给他们科学概念, 以及科学技能就可以了。

 实验材料对于数据的得出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很多老师课前没有下水做过实验, 随便拿起教学教具就去上课, 由于这个原因造成数据失真是由教师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教学对策】

 一、 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创设一个公平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 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特别是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的小组, 教师要好好了解。

 在交流时, 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

 对于敢于拿出自己真实的与众不同数据的小组还要进行鼓励, 同时也要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尊重这些学生的探究结果, 甚至可以用这个不同点引出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一起认真思考。

 如果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的学生不敢拿出自己的真实数据, 教师应耐心地启发他们放下胆怯和顾虑, 愉快地展示真实的数据, 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使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既关注别人, 又反思自己。

 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 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们才有安全感。

 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 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 告诉老师, 让大家来讨论。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能及早地下结论, 应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深入研讨,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要有己见。

 也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 准确记录每一组的实验数据, 不随意修改, 培养他们不在数据中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内容…… 二、 培养科学技能 1、 培养正确操作技能 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数据不准确。

 操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 也起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 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指导、 讨论法等。

 而讨论法对于真正掌握实验技巧、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 能学生自然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比如在上四上《1 00 克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中:

 师: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生:

 准备好 1 00 克水, 先放 1 克盐, 搅拌溶解完后, 再加 1 克盐, 加到盐溶解不了为止。

 师:

 为什么要 1 克 1 克增加盐呢?

 生:

 这样测出的数据更加准备。

 生:

 也可以一开始先 2 克 2 克的增加, 到后来再 1 克 1 克的增加。

 师:

 那怎么知道 1 克是多少呢?

 生:

 用天平测。

 师:

 那每次都要称, 不麻烦嘛?

 生:

 可以 1 勺, 1 勺的增加, 最后计算出加了几勺, 用天平称一下同样多的量就可以了。

 师:

 那每一勺的盐量一样吗? 怎么保证呢? 生:

 我们可以用尺子在勺子上刮一下, 这样每一勺就一样多了。

 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 让盐完全溶解掉, 然后再加一勺, 再搅拌。

 师:

 一直这样重复吗?

 生:

 不是, 到溶解不掉的时候就不要加了。

 师:

 很好, 现在请你们把实验过程写下来。

 用这样的讨论方式, 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而且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培养学生记录习惯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 记录则是对科学探究效果的检测。

 有的学生懒于记录实验数据, 如果教师实验前没有要求, 实验后会有很多学生的记录本是空白的,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后面的研究。

 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记录习惯, 使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可以用表格引导学生记录, 把每次测得的数据填在相应的表格中, 这不但使原本无序、 杂乱的数据, 变得有序, 而且还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要让学生明白实验中的每一个数据, 都是测量结果; 重复测量时,即使数据完全相同, 也应记录下来。

 实验数据应按要求记在实验记录本或实验报告本上, 要养成实事求是、 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切忌夹杂主观因素, 决不能随意拼凑和伪造数据。

 3、 课前做好下水实验 课前教师应先下水做一做实验, 不是一遍, 而是多遍, 及时发现实验中较难控制的变量, 了解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然后, 分析难以控制的原因所在,体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寻求有效策略, 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操作, 才能形成完整形象, 从中感悟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五上的《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课中, 当研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的关系时,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纸和温度计。

 用哪些纸? 用哪支温度计? 教师是经过精心考虑和筛选的:

 首先纸的大小要相同的, 颜色有黑色、 粉色、 黑色腊光的、 白色的, 还有铝箔纸。

 它们的颜色要有深浅的, 表面还有光滑与不光滑的。其次, 每一支温度计教师课前都要测量过, 误差在 1 摄氏度之内。

 三、 有效分析数据 1 、 对重复数据的取舍 有的实验中,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教师会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做至少三次。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几次实验中的数据到底应该舍弃哪一个就无

 法判断。

 对于这样的多次重复实验, 教师应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教会学生判断与取舍的方法。

 例如在《橡皮筋做动力》 一课中, 让学生对于橡皮筋缠绕不同圈数, 小车行驶的距离进行记录, 同样圈数的实验次数为 3 次。

 学生完成实验后发现同样 1 0圈, 有 89 厘米, 有 1 00 厘米, 有 1 05 厘米。

 该选哪一个呢?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最终数据值:

 如用平均值计算法, 众数取值法等 2、 对偏差数据的指导 在有的情况下,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会出现错误或偏差, 有的误差程度比较大。

 以《橡皮筋做动力》 为例, 这个小组三次实验的数据中很 89 厘米的这个数据明显区别与其他 2 个数据。

 这时, 教师应提倡学生对数据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是否规范?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提倡学生再规范地做 1 -2 次实验, 这样学生判断数据的能力就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3、 对可疑数据的关注 我们应该给每个数据一个“说话”的权利, 特别是可疑数据。

 如果是由于操作而导致数据偏差的, 那么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数据出错的原因。

 而有的情况下, 个别可疑数据却能反映一个新的规律。

 如《磁铁的磁性》 一课中探究磁铁磁性强弱时, 有 1 4 个小组的磁铁中间挂了 0 个回形针, 只有第 6 小组挂了一个, 全班同学(除第 6 小组以外)

 都认为磁铁的中间没有磁性, 总结规律为:

 磁铁的磁性两边强、 中间无。

 第 6 小组反驳全班意见, 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还把磁铁拿到了讲台上, 亲自做了一边实验给其他同学看, 确实, 这一个组的磁铁中间能挂 1 个回形针。

 正是这个小组的实验现象揭示了这个实验的真实规律, 磁铁的磁性两边强、 中间弱, 而不是两边强、 中间无。

 数据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最重要的实证之一, 是作出解释最重要的依据,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识的有利武器。

 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据,用数据说话, 用事实说话, 用证据说话, 从而推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 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推荐访问:说出“真实”数据 说出 真实 数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