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_社会主义论文【完整版】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_社会主义论文【完整版】

2022-09-21 12:5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_社会主义论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_社会主义论文【完整版】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内涵 重大关系

 [内容摘要]

 当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 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一、 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按照《决定》 的精神,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 坚决破除各种障碍,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 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社会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既要保护发达地区、 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 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 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

 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 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形成平等友爱、 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鼓励创造, 才有活力和效率; 扶贫济困, 才有安定与和谐。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新时期以来, 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 各方面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解决这个问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 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决定》 强调, 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 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这就要善于从

 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 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 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 最关心、 最直接的利益, 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 要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 善于运用政策、 法律、 经济、 行政等手段和教育、 协商、 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此外, 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解决利益矛盾, 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 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社会管理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 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决定》 提出, 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同时, 《决定》 还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基层党组织、 城乡基层自治组织、 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 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

 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服务群众、 凝聚人心的作用, 城乡 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 化解矛盾、 排忧解难的作用, 社团、 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 反映诉求、 规范行为的作用。

 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决定》 提出, 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 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一方面, 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 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 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 形成统一指挥、 功能齐全、 反应灵敏、 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还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 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决定》 强调,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现在, 有相当一批新进入领导班子的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 有些担任领导工作多年的干部, 群众观点也有

 所淡漠, 很少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党的群众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受到削弱, 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受到影响, 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我们党无论在执政前还是执政后, 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而脱离群众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决定》 提出,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 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改进群众工作, 不断提高组织群众、 宣传群众、 教育群众、 服务群众的本领, 以进一步密切党群、 干群关系。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 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 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 把群众工作做深、 做细、 做实,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关系和谐, 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基本特征告诉我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 又是一种治国方略、 治国机制, 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明确认识和处理好若干及全局的重大关系。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全面小康”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与 2000年我国达到的“总体小康” 相比, “全面小康” 要求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 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 的内容。

 有的同志提出, 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什么还要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我认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这种转型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动, 而是经济体制根本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适应经济体制的这种深刻变革, 社会体制正在发生转型。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我国社会出现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 推动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

 对外全面开放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多变性、 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 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显得特别重要而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什么关系?一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

 是一种价值目标, 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 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 与“实现全面小康” 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 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

 另一方面, 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 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 的过程, 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如果说,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 那么, 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社会” 是对“全面小康” 的坚持和发展, 是对“全面小康” 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使得“全面小康” 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整、 系统。当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 历史的, 需要经过长期奋斗逐步实现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我想, 我们完全能做到,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方面、 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 比现在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 从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能够获得成功。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 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 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当然, 富裕不一定和谐, 但贫困肯定会导致不和谐。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 那就只会有贫穷、 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必须抓住发展, 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其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做到“五个统筹”。

 统筹就是兼顾, 兼顾才能和谐。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协调, 东西部发展存在的不平衡, 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 都制约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逐步缩小这些差距, 消除这些不协调、 不平衡、 不均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主体,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

 安康。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需求, 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 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总之, 和谐社会在发展中构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社会是否和谐, 又是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标准。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 公正、 有序、 安定, 要达到任何一项, 都需要深化改革。

 改革是化解并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难题,是前进中的、 发展中的, 是能够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的。

 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

 ...


推荐访问: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_社会主义论文 完整版 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