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怎么做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大学生村官怎么做

2022-09-22 08:3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村官怎么做,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村官怎么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方向, 于2005年10月11日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定, 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 着眼长远、 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 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村官来讲, 只有弄清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知晓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掌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 才能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 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原因简析

 21世纪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选择。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 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

 当前,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二三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 我国现在已经初步跨入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新农村建设正当其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所以要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尽管自2004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来切实加强“三农”工作, 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因此,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问题,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

 还将有几亿人延续数代生活在农村。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业人口基数大, 那种“小国寡民”的迅速城市化显然不适用于中国。

 在未来几十年里, 中国就算实现了 50%、 60%的城市化, 届时仍会有七八亿人生活在农村。

 同时农村依然担负着13亿人吃饭的粮食安全问题, 依然是50%的劳动力的就业场所, 依然承载着几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依然是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

 因此, 必须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 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 而是要发展农业、 富裕农民、 改造农村。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城镇化进程是建立在农业发达、 农村发展的基础上, 不是要放弃农业和牺牲农村, 而是要发展农村, 富裕农民, 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农村。

 否则只能导致城乡 关系的畸形。

 近些年来, 拉美一些国家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乡 断裂, 带来农民的“假城市化”。

 让城乡 居民都能普照到现代文明的阳光, 这应是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20世纪60年代, 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 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在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引发了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 城乡 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韩国政府通过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从1970年开始发起“新村运动”, 已经坚持了 30多年,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在城市化、 工业化过程中, 实现了城乡 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农民收入已经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 这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针对经济起飞中出现的农业萎缩、 农村衰退、 城乡差别扩大等问题,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推动“造村运动”, 坚持20多年, 也取得显著成效。

  前几年在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 忽视乡 村建设, 一味强调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和劳务输出的现象比较普遍, 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在农村还生活着很多农民。

 因此, 必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城乡 统筹、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高度重视乡 村建设, 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掀起我国乡 村建设的第三次高潮。

 据有关资料介绍, 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乡村建设高潮都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掀起的。

 1927年到1937年GDP年均增长10%左右,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GDP年均增长超过9%。

 2001年至2005年, 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 8%, 而且财政收入增长很快, 到2005年底, 全国财政收入已突破3 万亿元, 达到31649. 29亿元, 比2004年增长19. 9%, 完成预算的108. 2%。

 在这个时候, 我国已完全有条件开始掀起第三次乡村建设(也就是新农村建设)

 的高潮。

  二、 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 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 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发展阶段, 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城乡 协调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立足城乡全体居民, 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 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 村, 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

 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 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 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 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 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城乡 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 在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 城镇化同步推进, 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 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面貌发生了 巨大变化, 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农村行路难、 上学难、 看病难的问题相当突出。

 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 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 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

 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农村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 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 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 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农村道路、 住房、 能源、 水利、 通信等建设, 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 大大释放消费潜力, 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 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 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 使农民安居乐业、 和睦相处, 使农村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

 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 干群关系是好的, 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技术水平低,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 待遇不公平、 心理不平衡, 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快农村发展, 缓解农村社会矛盾, 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 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这20字方针, 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农村经济、政治、 科技、 教育、 文化、 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

 这20字方针, 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 各个方面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 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 建设新村镇、 构筑新设施、 培育新农民、 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发展新产业, 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建设新村镇, 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构筑新设施, 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包括清洁安全饮水、 道路交通、 电力、 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培育新农民, 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 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 造就“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 守法纪、 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 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使广大农民明礼诚信, 遵纪守法, 爱国爱家爱集体, 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说来,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发展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安全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 保护天然草场, 建设饲草基地。

 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 搞好土地整理。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积极推行节水灌溉, 科学使用肥料、 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 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扩大养殖、 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带动乡 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 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 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基本完成乡镇机构、 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 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 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 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加强农村公共...


推荐访问:大学生村官怎么做 村官 怎么做 大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