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10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10篇)

2023-05-03 12:40:1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2021年1月Vol.23No.1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第23卷第1期Jan.2021DOI:10.11885/j.issn.1674-5094.2020.10.20.01文章编号:1674-5094(2021)01-0060-07中图分类号:D64,G206文献标志码:A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生产视阈述评姜建成,张洁钰*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学界围绕融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精神生产展开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界侧重于对媒介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与融媒体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新闻媒介领域的传播实践。反观国内学界关于融媒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工具价值层面,主要从技术变迁维度探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且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多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理论阐释,鲜有从精神生产的视野出发提出融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并进行路径论证。今后,学界的研究重点应当侧重融媒体“本体论”意义的阐发,在深入把握精神生产规律中观照意识形态生产,力图在融媒体时代实现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与凝聚力。关键词:新时代;融媒体;意识形态;精神生产;主流意识形态建设AReviewofStudiesontheSpiritualProductionofIdeologicalConstructionintheAgeofConvergenceMediaJIANGJiancheng,ZHANGJieyu*SchoolofMarxism,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theacademiccirclehascarriedoutmulti-dimensionalin-depthresearchesonissuesrelatedtocon-vergencemedia,ideologicalconstruction,andspiritualproduction,andhasachievedrichacademicfruits.Foreignscholarsmainlyfocusontheideologicalcriticismofthemedia,andtheirresearchesaremainlyaboutthecommunicationpracticeofnewsmedia.Thedomesticresearchesaremostlyabouttheinstrumentalvalueofconvergencemedia,focusingonthemainstreamideology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echnologicalchanges.MostoftheseresearchesareMarxistinterpretationsofspiritualproduction,andfewscholarsstudiedtheideologicalconstructionandspiritualproductioninthecontextofconvergencemedia.Futureacademicresearchesshouldbeontheinterpretationofthe“ontological”meaningoftheconvergencemedia,exploringideologicalconstructiononthebasisofspiritualproductionsoastointegratespiritualandculturalproductionandideologicalproductionandenhancetheleadershipandcohesionofthemainstreamsocialistideology.Keywords:thenewera;convergencemedia;ideology;spiritualproduction;mainstreamideologyconstruction:姜建成,张洁钰.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生产视阈述评[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60–66.JIANGJiancheng,ZHANGJieyu.AReviewofStudiesontheSpiritualProductionofIdeologicalConstructionintheAgeofConvergenceMedia[J].: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21,23(1)60–66.*收稿日期:2020–10–20作者简介:姜建成(1957–),男(汉族),山东海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张洁钰(1996–),女(汉族),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探析”(KYCX19_1941)。

  第1期姜建成,等: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生产视阈述评61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当前,以融媒体传播为特征的第三媒介时代正扑面而来,融媒体及其建构的拟态环境在改变着人的认知结构、认知模式与认知环境,进而延伸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面临全新境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此,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精神生产”这一概念最早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施托尔西等人都对此概念进行过相关阐述与探讨。马克思正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观点,将这一概念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进行界定,进而形成了科学的精神生产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依循“意识生产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生产”的理论逻辑对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加以省察,有利于开拓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视野,开辟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生产新路径。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通过搜集整理并阅读分析来自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的相关文献,发现当下我国学界尚未形成专门性的直接针对“精神生产与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在CNKI上,笔者分别用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融媒体”“马克思精神生产”进行期刊论文与硕博士学位论文检索,随后进行上述关键词的交叉检索,同时重点查询2015年至今的研究成果,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发现,当前学界在这一主题上的相关研究情况有五个特点: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相关问题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近5年来国内学者始终对其保持高度的研究热情。二是关于融媒体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且96%以上的研究成果都出自近5年。面对正在开启的第三媒介时代,传播技术变迁、文化生态重塑以及人类社会生存秩序嬗变,都在客观上为学界创造了新的理论生长点,回答时代之问始终是学者们的价值诉求。三是将融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结合以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相对缺乏,且所有成果都出自近5年。可以说,当前关于融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方面未来还有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四是关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多。这与我国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有重要关联。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对唯物史观的误读误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被遮蔽与被忽视的状态。五是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进行意识形态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缺乏。从当前国外学界已有成果来看,关于媒介化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大多不是从精神生产这一理论视域出发,通过对媒介精神文化生产机制的揭示来探讨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学者们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论域大致集中于其基本构成,以及在对媒介化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时,指认媒介通过精神生产促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顺利操控的过程。事实上,从精神生产视角探索意识形态的内涵,追本溯源地展开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方面,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中考察意识形态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真正厘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有力回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虚假论”的错误思潮,同时有利于我们科学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从融媒体创设的新型社会景观出发,在其新创设的一系列媒介社会新景观中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意义的生成逻辑,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生产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是提升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现实路向。除此以外,充分发挥融媒体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精神生产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性开发与批判意识的生成,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前提基础,更是引领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6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表12021年2015年以来的CNKI检索数据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融媒体期刊论文数/篇(全部数量/2015年以后数量)4787/242413845/13300期刊硕博论文数/篇(全部数量/2015年以后数量)510/263904/7352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从精神生产视角探讨媒介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则是近年来学界重要的研究范式。同时,对作为时代标识的融媒体展开深入研究,是不断促进学界新的理论生长的实现路径。从现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与主题大致集中于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媒介与精神生产的交叉研究以及融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融入研究。2.1关于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国外学界关于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专门研究成果鲜少,但学者们在分析意识形态相关问题时对精神生产有所涉及与观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立足于西方社会历史和文化场域探寻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时,提出了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主张无产阶级应通过发动“精神—文化革命”的阵地战去夺取政权。在他看来,建立文化领导权的依靠力量就来自于“有机的知识分子”[3]6。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有机知识分子不仅是“思想的生产者”,还因其具备与统治阶级的同质性而承担着整合社会意识、争取社会认同,进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职能,从这一意义上讲,他们还是这个社会的“建设者”“组织者”和“坚持不懈的劝说者”[3]5–6。事实上,葛兰西已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精神生产者作出了内涵阐释,这对于我们今天探讨精神生产者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意义及实现路径,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等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massification)”[4]51时提出了“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融媒体马克思精神生产马克思精神生产+意识形态媒体+精神生产21/2157/2310/516/22/239/1622/1122/8的概念。他们指出,消费社会的生成根源在于被商品生产逻辑侵蚀的文化领域逐步沦陷,“文化变成了只不过是大众一致性的复制”[5],文化工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精神生产方式,对人的精神进行操控,进而在意识形态层面使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此外,英国文化研究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论涉及的基本范畴进行重新阐释,推展出“感受结构领导权”的意识形态研究视角,进而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Materialism)意识形态论。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种特定的概念,即“一定的阶级或集团所特有的信仰体系”“由错误观念或错误意识构成的幻觉性的信仰体系”和“生产各种意义和观念的一般过程”[6],其中第三种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即为精神文化生产。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理解在凸显意识形态普遍性特征的同时,也模糊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边界,进而有泛化意识形态的危险。国内学界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论域相对集中在内容梳理、价值阐释方面,同时或隐或显地将两者关系的揭示寓于其中,对于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于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意识形态与精神生产存在着一体两面的关系,意识形态作为精神生产的衍生体而存在;二是意识形态作为精神生产的产品而存在;三是意识形态作为精神生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即意识形态是精神生产的下位概念。黄力之认为,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精神生产与阶级意识形态一开始是一回事,但随着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认识逐渐深化,便将两者作出了区分[7]。王延华沿此逻辑进一步指出,精神生产是意识形态生产与“自由的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8]。余守萍、王永贵认为,意识形态是精神生产异化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活

  第1期姜建成,等: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生产视阈述评63动以后所得到的产品[9]。王芳也提出,意识形态是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0]。刘伟通过对“意识生产”“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生产”等范畴进行逻辑推演,认为精神生产包含意识形态生产与自由的精神生产,且意识形态生产包含了统治阶级与非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11]。笔者认为,如果将意识形态与精神生产简单地理解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将会导致意识形态的泛化危险,对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将会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将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置于马克思“意识生产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生产”的理论逻辑框架中,在此视域进行深入考察,以便进一步把握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之间的张力关系,以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助推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实现。例如,胡潇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应对文化生产方式这一根本性变迁”[12],通过对当下社会精神生产机制的考察,实现意识形态生产的创新。2.2关于媒介的精神生产功能与文化属性的研究意识形态生产要实现自身在理念、机制上的创新,需要实现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良性互动。因此,对时代性媒介的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机制进行透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并没有直接将媒介与精神生产相结合以进行研究。虽然从媒介视角切入研究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成果比较丰硕,但大多是揭示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并对媒介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这其中就对媒介的精神文化生产功能有所剖析与论证。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开启了对大众文化及传播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看到了大众文化和传播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效应。通过对“流行音乐”“流行文学和杂志”“电台肥皂剧”以及文化产业等展开多维度批判,他们指认“一切大众文化都是意识形态化的、低劣的,具有欺骗受众的消费者大众的效应”[4]52。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敏锐意识到了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媒体文化何以使“压迫的形式”变为合法化的意识形态。此后,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国外学界除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以及大众文化批判以外,便无其他创新性的媒体文化研究理论出现。至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开启了对文化的多学科角度研究,他们详尽阐述与分析了媒体文化的控制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抵制和抗争这类控制力量的途径。相较于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触及了媒体文化的控制与抵制力量。这种控制与抵制力量的生成可窥见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的“意识形态编码—解码理论”中。事实上,霍尔也正是通过对大众文化及其编码、解码进行意识形态分析而形成了其“文化大众主义”意识形态论。在霍尔看来,符号及其意义在媒体的介入中被复杂编码,受众又依据各自特定的社会关系与文化背景进行独立解码。同时,编码与解码并不能互相决定,两个阶段中意识形态实施着不同程度的介入,而并非是在解码阶段缺席[13]。基于此,霍尔阐述了意识形态建构并得以表达的主要载体就是受众与媒体构成的“当代社会结构网络”。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传媒研究专家约翰·汤普森开始致力于研究大众传媒在塑造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就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专题研究现代传媒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著作。在著作中,汤普森开篇将意识形态定义为“服务于权力的意义”[14]7,随后在文本中指出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14]273,同时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分析应当“首先面向象征现象在社会领域中流通并与权力关系相交叉的多种复杂方式”[14]274。这是因为“现代文化传媒化”转型决定了信息全球化时代大众文化必然具备了意识形态属性,于是他归纳提炼出了大众传媒时代的意识形态感性传播形式:象征化、视觉化、日常生活化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延伸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为随后而来的互联网时代甚至是当今的融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应看到,由于国情相异,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必然需要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对于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应当批判地借鉴,以更好地为我所用。当前,国内学界关于融媒体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的专门研究成果基本没有,但学者们大都关注到了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介形态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张成良在研究融媒体传播的偏向问题时对文化生产有所涉及,他认为,以“关系”为传播偏向的融媒体传播影响着社会新文化生态的建构,且在此传播“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

  64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背景之下,认同成为了内在政治逻辑[15]147–149。陈伟军认为,传播媒介的变革已经悄然改变我们时代的文化生态,为知识生产与传播注入了新内涵,主要是基于对知识形态、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影响[16]。梁燕、李忙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大众传媒精神生产具有阶级性、时代性与全球性[17]。胡潇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指出传媒技术的变革客观上给意识形态维度的精神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意识形态话语、意义、原则、范式、逻辑乃至经典持存的条件”都形成了挑战[12]。笔者认为,无论是探讨社会多元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引导与发展路径,还是研究意识形态在融媒体时代的生产、传播与认同问题,都不能缺少对融媒体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机制的探讨环节。因此,应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探究融媒体、受众、资本在社会精神文化生产中的互动关系,进而分析、把握融媒体时代的精神生产机制,以在融媒体时代实现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的良性互动。2.3关于融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融入的研究有关融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始于20世纪的美国,且国外学者对于融媒体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媒体融合”或“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研究,大多集中于传播学与新闻学领域。国内学界对融媒体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对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理论研究,因而大多集中于新闻传播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融媒体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学者们逐渐将视角转向融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从当前已有的相关成果来看,学者们大多从融媒体的工具性价值出发,探讨融媒体对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融媒体创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实践。其一,关于融媒体的研究。在国外学界,“媒体融合”一词最早由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Pool)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这一概念是指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过程[18]。随后学者们对媒体融合的概念、具体形态、方式及影响等问题展开了多维研究。李奇·高登(RichGordon)从新闻传播视角概括出融合新闻的六大形式[19]。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BruhnJensen)则将研究视角从技术变迁转向社会传播实践变迁,阐发了媒介融合的社会文化语境,并从媒介融合这一窗口对人类交流与传播实践展开省思[20]。观之国内学界,较早将“媒介融合”概念引入研究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其2004年发表了《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而“融媒体”这一概念则由庄勇于2009年在《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一文中予以界定:“‘融媒体’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21]这一定义强调了融媒体的新型媒介形态。此后,学者从新型媒介这一视角下进行的融媒体涵义界定大都延承了这一思路。需要指出的是,张成良结合当前媒介生态演进的特征对融媒体进行了概念本体的关涉,指出“融媒体是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赋能,通过广泛融合不同媒介形态而整合成的新型媒介总称。它利用赋能技术使万物皆媒,其中大数据技术是连接众媒介的核心纽带”[15]39。其二,关于融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当前,国内学者在这一主题上的研究理路,大多是探讨融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在机遇维度,朱继东指出,媒体融合作为新时代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应当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创新的重点[22]。余俊渠从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视角切入,阐述了媒体融合作为有效载体的“助推器”意义[23]。在挑战维度,武雅君、范益民从话语权视角提出,话语主体多元、话语内容复杂、话语表达局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融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24]。其三,关于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研究。国内学者基于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境遇,从理念革新、内容更新、载体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张文君、程同顺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三个阶段进行模式分析,指出融媒体时代需要超越“占领思维”,以渠道扩展与内容优化的双重逻辑改革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25]。蒋广学、刘丰从话语、受众和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策略[26]。除此以外,肖唤元、郑晶晶提出,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有针对性地打造

  第1期姜建成,等: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生产视阈述评65主流意识形态国际传播平台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7]。3研究述评与展望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们从多视角、多维度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融媒体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且形成了较为丰富详实的理论成果,为学界今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厚实的学理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强化研究的问题。其一,就对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而言,学者们大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来对精神生产进行内容梳理与价值阐释,往往对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之间关系研究的关注度不够高,因而对精神生产进行深层次的运作机制研究与发展规律研究、以精神生产与文化发展关系为探究对象的研究、以精神生产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都不够深入。需要指出的是,准确把握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探讨融媒体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能够为媒介社会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提供新思路、打开新局面,这一点在融媒体时代的表现更为直观。除此以外,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与透彻理解也有利于在新时代科学把握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我们应当把握新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精神生产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规律等方面予以深入探究,对精神生产与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精神生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以考察,进而一方面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拓宽视野,另一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二,就对媒介与精神生产的交叉研究而言,学者们大多对媒介的精神生产功能、特征予以阐释,但对于媒介的精神生产机制研究相对忽视。这说明学界对于媒介与精神生产的研究还有较为宽阔的拓新空间,融媒体的精神生产机制研究能够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当下,由大数据技术赋能、融媒体传播引领的第三媒介时代正在开启,作为融媒体传播新偏向的“关系”正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15]131。因而,无论是自由的精神文化生产,还是意识形态生产,都需要在深层次上接受现代社会生产秩序的重构,这一点应当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事实上,正如汤普森分析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时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文化经验在深层次上由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象征形式传布所形成。正是这种现代文化的传媒化而不是所谓的社会生活世俗化和理性化提供了主要的参照框架······”[14]273。其三,就对融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而言,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已对融媒体予以较高的关注,但研究的着力点似乎仍滞留于融媒体的工具性价值上,而对融媒体“本体论”价值的研究较为缺乏。从研究视角来说,如果学界的研究难以将问题聚焦到融媒体的精神文化生产机制上来,就无法把握融媒体时代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的张力关系,也就难以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探讨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正如伊尼斯所指出的:“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28]融媒体所建构的关系传播势必在社会关系、经济与文化关系上发挥不同程度的形塑力量。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体系,自然也会接受融媒体传播的意义内嵌。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在深层次上观照融媒体的文化意义,在学理层面上深入探讨融媒体传播格局下精神生产的生成机理与运行机制,以及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生产与自由的精神文化生产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而力求在把握社会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的良性互动中,探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路径,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掌握群众”,并发挥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3][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英]罗斯·阿比奈特.现代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政

  66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治、技术与社会变革[M].王维先,马强,禚明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1.[6][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58–59.[7]黄力之.马克思论意识形态与自由的精神生产之关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8–12.[8]王延华.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意识形态嬗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2(2):11–13.[9]余守萍,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阶层的独特认识及当代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3):32–38,140.[10]王芳.论作为精神产品的意识形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11.[11]刘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生产思想及其现实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8(1):24–29.[12]胡潇.精神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意识形态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2):47–53.[13]StuartHall.‘Encoding/Decoding’,inCulture,Media,Language:WorkingPapersinCulturalStudies,1972-79.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80:122–123.[14][英]约翰B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5]张成良.融媒体传播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6]陈伟军.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知识生产[J].国际新闻界,2011(5):57–62.[17]梁燕,李忙有.马克思媒体精神生产的三个基本属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3(5):123–126,134.[18]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9):51–56.[19]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80-82.[20][丹]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1]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电视,2009(4):18–19.[22]朱继东.引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重要论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20,167.[23]余俊渠.媒体融合视阈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58–60.[24]武雅君,范益民.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新闻爱好者,2020(4):46–49.[25]张文君,程同顺.超越“占领思维”:媒体融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的转型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4):12–18.[26]蒋广学,刘丰.论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9–161.[27]肖唤元,郑晶晶.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四重“论”域透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0(1):9–16.[28][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编辑:文彦元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篇二: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新时代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问题思考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困境;策略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它以发展为前提,扬优为手段,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1新时代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5G、VR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媒体是生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原因,限制了基层群众对新技术的使用和信息的获取,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加大县级融媒体建设,可以有效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扭转信息不畅的尴尬局面,在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中,使群众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从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深层次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传播结构,其中县级媒体在传播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向下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向上反映群众生活状况。县级融媒体的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党的领导、凝聚群众共识、进行有效的基层治理,而且可以及时的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为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提供依据。

  2新时代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现实困境

  2.1人才匮乏、设备陈旧

  县级媒体在40多年发展历程中,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媒体队伍普遍呈现老龄化现象,思想观念日益落后。作为新时代的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在现有政策体制下,不愿留在县里工作,或者将基层当作一个事业的跳板,使得基层媒体技术人才极为短缺、甚至出现断层现象,成为了县级融媒体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优秀的作品创作也需要拥有一套先进的、完备的媒体制作、传播设施,由于上级政府的忽视、观念落后、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基本设施更新缓慢,甚至在“技术外包”模式下,沦为摆设品。

  2.2观念落后、创新能力差

  县级融媒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政府在融媒体建设的大环境中,常常出现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情形。

  有的县级媒体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建设。主要表现为:在传播平台搭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将各种传播媒体简单的搬移到一个平台进行传播,但是在信息来源上,缺乏有效的整理和融合,使得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在内容创新上,缺乏专业的媒体制作和传播队伍,导致信息供给和群众需求出现失调现象;在管理观念上,经验不足,造成大量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员涣散、重要栏目更新缓慢等,使得大量用户流失。新时代的县级融媒体建设发展,需要新的发展思维、管理观念、营销手段,简单的载体搬家式发展、内容的陈旧,只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被用户无情的抛弃。

  2.3脱离实际、存在一刀切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正式拉开了县级媒体改革的序幕。中央依据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成果,做出到202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但是一些县区为完成任务,存在一刀切现象。主要表现为:在采取措施时,忽略了媒体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因素、县级媒体格局等,盲目的向人民日报、长兴媒体集团等学习先进经验,然后全然不顾本地县情进行大肆模仿。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应当把工作落实到“引导和服务”上来,但是个别地区却将其简单化了,将重心放在了最简单、最易出效果的物理效果上,过度的模仿和追求“大機构、大平面、大屏幕”设备上,严重违背了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最终目的。

  3新时代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策略思考

  3.1政府主导县级融媒体建设方向

  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中,政府应该起到牵头带领作用,县政府要严格遵循党中央的指示,立足于县情,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具有针性的扶持政策,促进县级融媒体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在建设中,县级政府应成立具体的部门进行总体把握,做到专部门专人专岗专责,更应注意引导,让融媒体回归本位。在信息传播中应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政治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筑起基层社会治理和舆论的“防护林”,同时也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严格警惕和抵制商业资本等对媒体工作性质的侵蚀。

  3.2加强融媒体建设相关人才培训

  全新的传播方式和运行规律要求从业人员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关注度、敏感度,因此,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注重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的激发。县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本土培养和外来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一支融媒体专业队伍。在本土培训上,要让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扎根基层、与老百姓的所需所盼对接起来,采集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政府也应加大对融媒体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良好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吸引高校新闻媒体专业技术人才到县级媒体单位工作,扭转存在的员工老龄化现象,同时制定科学的保障政策,解除他们扎根基层的后顾之忧。

  3.3把握人民需求进行内容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的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昭示出,县级融媒体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群众,融合的目的是服务基层群众。因此县级融媒体在建设中应深入基层,在充分把握住群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播。除此之外,县级融媒体也应在重要功能、栏目分布和内容监管上下功夫。将娱乐、游戏、健康医疗等栏目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在媒体上也应设置相应的交流、反馈等功能,与群众进行沟通互动。总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牢牢记住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本地政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有机结合,有效打造成为传播党的政策、服务本地百姓和反馈百姓意见的新媒体。

  参考文献:

  [1]谭天,刘方远.探析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J].新闻与写作,2013(10).

  [2]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2018-08-21.

  作者简介:李帅旭(1990-),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篇三: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xxx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巩固拓展舆论阵地,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推进我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科学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切实把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主流舆论阵地的重要方面,成为市委、市政府同群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为xxx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导向。

  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把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贯穿到融媒体中心建设各环节、全过程。坚持管建同步,切实管好阵地、管好导向、管好队伍,确保融媒体中心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坚持优化布局。顺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立足我市媒体发展实际,加强科学规划,整合传统媒体资源,积极发展新兴媒体,重点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我市媒体转型升级。

  (三)坚持移动优先。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行移动优先战略,大力推动移动新媒体建设,推出多种形态的移动新闻产品,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推动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

  (四)坚持“新闻+”理念。探索“新闻+”运行模式,从单纯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从单向传播向多元化互动传播延伸,以综合性、服务型为主打,把融媒体中心打造成“新闻+舆情”“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新闻+电商”的信息服务综合体,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

  三、重点任务

  建设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设立统一的新闻信息采集中心、编辑中心,建立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建设稿库、数据库,新闻素材上传至数据库供各类终端加工使用,实现“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加强硬件设施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采编发网络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丰富传播载体。深入研究群众信息接收习惯,建设报刊、广播、电视、“两微一端”、手机台、城市LED显屏等多个终端,发挥各终端传播优势,实现在全域内的最大覆盖。

  开发新媒体平台。积极利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搭建的移动新媒体平台,在微博、微信等商业平台开设官方账号。自主研发具有xxx特色的移动新媒体平台,搭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使之成为了解民意的“传感器”,汇聚民智的“助力器”,把本地网民留在本地。积极回应网民诉求,针对网名的投诉、爆料、咨询等,第一时间将责任分解到有关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切实解决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

  题、难点问题,增强平台公信力。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研判本地舆情动态,建立负面舆情分级预警机制,把负面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整合政务信息。支持融媒体中心整合党政部门信息资源,推进融媒体中心与党政部门技术平台对接,依托融媒体中心开展信息查询、申报审批、投诉受理等一站式政务服务,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

  整合生活信息。支持融媒体中心整合市政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信息资源,依托融媒体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信息服务;支持融媒体中心开展电商平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吸引更广泛受众。

  组织开展群众活动。依托融媒体中心,探索策划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公益等活动,创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手段机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领导机构

  成立xxx市媒体融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我市媒体融合改革过程中各领域的重大问题。市委书记、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深改办、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国投集团、市法制办、市广播电视台、xxx报社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形成统一高效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为推进我市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建设规划

  (一)机构设置

  1.组建xxx市融媒体中心。撤并xxx广播电视台、xxx报社、xxx市新闻网络舆情中心,整合相关职能职责组建xxx市融媒体中心(简称“中心”),实现对报纸、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市属媒体的统一管理指挥。

  市融媒体中心归口市委宣传部管理,作为市委直属按正科级机构规格管理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向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申报。市融媒体中心增挂“xxx市广播电视台”牌子,便于对外联系工作。市融媒体中心工、青、妇等机构按照有关章程和法规进行设置,并组织开展工作。

  2.组建xxx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完成xxx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经营性业务剥离,改组四川省川西广播电视公司,组建xxx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xxx市文旅公司全资子公司。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不再从事媒体经营创收工作。

  3.组建xxx市外宣中心。做实做强外宣工作,组建xxx市外宣中心,为市委宣传部下属事业单位。xxx市外宣中心按副科级机构规格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向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申报。

  (二)运行模式

  1.内部模式:“中央厨房”模式。建立统一指挥调度、高效整合资源、融合多种技术、适应多介质传播的新型多功能的“中央厨房”一体化采编平台,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要求,重构业务流程,对“策、采、编、发、评”新闻生产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系统设计。

  2.外部模式:“新闻+”

  模式。探索“新闻+”运行模式,推进融媒体中心与党政部门技术平台对接,依托融媒体中心开展信息查询、申报审批、投诉受理等一站式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一次都不跑”,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市政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信息资源,依托融媒体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信息服务。

  (三)涉改单位人员编制及绩效改革

  1.将xxx市广播电视台、xxx报社现有人员连人带编划入市融媒体中心。

  2.优化市融媒体中心人员编制。根据融媒体中心新增调整职能,核定相应事业编制,用于设置“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新闻+电商”“新闻+舆情”相关工作岗位,并吸纳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舆情分析等专业人才。

  3.现有编外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转聘到市融媒体中心;从事媒体经营创收工作的,重新聘用到新组建的xxx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符合融媒体中心需要的特殊人才引进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强化正向激励,打通编外人才的成长通道,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考核),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融媒体中心。

  4.实行分类绩效考核奖励。建立以岗位价值和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重点解决由于多种体制并存,导致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分配重点向新闻采编一线倾斜。

  根据单位性质,在编人员按照现行的工资制度及绩效考核方案确定人员待遇。编外人员(以市委编办相关意见为准)。

  六、工作要求

  (一)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建立市委宣传部牵头,编办、财政、发改、人社、网信、经信、文广等部门和新闻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要事项,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xxx报社、xxx

  市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引领推动,确保推进改革与推进工作同步进行、同步到位。各涉改单位要全力支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市委宣传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障。通过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市委编办、市人社局要支持媒体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要核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市发改局、财政局要支持融媒体发展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财政保障。市网信办要积极推动重点新兴媒体建设,依法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市文广局要大力扶持内容创作生产,依法打击侵犯版权行为,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市经信局要鼓励电信企业加强与传统媒体合作,协调电信企业在带宽等信息基础设施使用、手机终端软件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市政务服务中心、教育、卫计、民政等单位的信息系统向融媒体中心倾斜,在权威信息发布、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倒排工期,按时推进。各涉改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设融媒体中心的工作部署,倒排工期、顺排工序,落实主体责任,细化任务分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其中:2018年12月上报并通过《xxx市媒体融合改革工作方案》,完成xxx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经营性业务剥离,组建文化传媒公司;2019年2月挂牌成立“xxx市融媒体中心”;2019年3月完成融媒体中心机构改革和人员划转;2019年5月完成“中央厨房”建设并试运行;

  2019年9月全面建成融媒体中心。要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加强跟踪测评、效果评估,确保媒体融合发展任务、重点项目落到实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根据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调研、指导和督查。

  (三)严明纪律,令行禁止

  市广播电视台、xxx报社要当好主体,积极引领推动。除必要日常开支外,严禁借改革之机突击花钱、权益分红、隐匿财物、转移资产。不得随意进行人事调整,严禁临时调整人员岗位及其职责。不得临时变更办公设施用途,确保推进改革与推进工作同步进行、同步到位。

篇四: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第33卷第1期 2020年3月JournalofZhangjiak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Vol.33 No.1

  March,2020

  融媒体背景下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宗鹏飞(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融媒体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是基于农民用网情况、网民安全漏洞、互联网下乡等现实基础;融媒体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宣传人才与创新不足等困难;党和国家理应加强资金与技术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媒体自身的发展。关键词:县级融媒体;农村;农民;意识形态安全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20)01-0005-03  2019年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舆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发挥媒体融合的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覆盖率的扩大,农村网民数量的增多,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也将成为多种思想抢占的地盘。为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保障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发挥县级融媒体的先天优势,而发挥县级融媒体的优势必须弄清楚融媒体下乡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并从长远角度构建对策。一、融媒体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的空间维度(一)融媒体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农村网民数量逐步增大,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需关注。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农村网民达2.22亿,占比为26.7%,比2017年增长1291万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网民将会持续增多,并成为未来社会网民规模增量的主要来源。互联网给农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不少问题,调查数据也显示农民主要因不懂网络技术和文化程度而上网受限;在网络安全方面,较为突出的是网络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二)发达地区县级融媒体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树立典范推动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思想宣传“最后一公里”。根据中宣部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建立县级收稿日期:2020-02-10修回日期:2020-02-12作者简介:宗鹏飞(1992-)男,河北张家口人,汉族,法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安全。·5·原因(一)经济发展滞后,融媒体建设及其普及工作受阻由于国家资源、农村人力物力较为有限,国家投资经济018年以来,国家东部县级地区纷纷起着带头融媒体。自2作用,建立起县级融媒体,并作出多种探索工作,有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浙江萧山日报社作为全国县级报的龙头老大,其经济规模甚至超过一般地市级党报,萧山日报同时开展旅游、网络媒体、会展、培训等业务,萧山日报社已经为300个村打造特色应用型网站,帮助建设农村书屋,并帮助策划节庆活动。这里可以看出,县级融媒体不仅仅是宣传信息、报道新闻,更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做出贡献。融合宣传与政务,融媒体推进民生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提出县级融媒体可以实现党务服务、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及相关规范,这说明县级融媒体的使命是服务于基层党和政府的政务工作。当前县级融媒体在帮助基层政府把握农村意识形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把握意识形态角度看,当前县级融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县级融媒体正以不同的方式,沟通政府、企业与百姓,发挥舆论引导与传播功能。总之,现有的发达地区的县级融媒体建设给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融媒体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服务、意识形态和民生服务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其他县级融媒体的建设也可以之为建设目标。二、融媒体背景下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

篇五: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工作心得: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两篇

  工作心得: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1)

  根据XX市委宣传部《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推进方案》。今年以来,南皮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精神,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南皮县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将我县融媒体建设推进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

  南皮县委把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落实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我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南皮县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推进方案》经县常委会审议通过,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二、立足本县,博取众长。

  南皮县委宣传部、南皮县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考察兄弟县市相关建设经验,根据县有关领导的批示意见,结合我县实际

  /情况,制定了以长城新媒体集团为技术依托,对接

  冀云

  省级融媒体平台

  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以实现

  统一调度、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的全新媒体中心建设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

  三、多方协调,有序进行。

  我县的融媒体中心建设,严格按照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集约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

  媒体+理念

  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对媒体整合、平台建设、人员整合、人才引进等工作协调推进,重点突破。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软硬件建设情况。

  目前已确定建设地点,正在加快基础装修进度(线路、空调,基础装修等),长城新媒体集团技术人员来我县进行现场勘测与对结,长城新媒体集团两日前已经给出建设方案及工程预算方案,下一步我们推敲方案的合理性,并根据最终敲定的方案,和财政等部门沟通,硬件设备等筛选、采购工作一一展开。

  (二)APP客户端建设情况。

  /按照XX市委宣传部《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县拟以长城新媒体集团为技术依托,对接

  冀云

  省级融媒体平台,建设我县融媒体中心。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统一建设

  冀云

  客户端。

  (三)南皮县域内媒体机构的整合情况。

  我县官方媒体只有南皮县广播电视台的电视频道与广播电台,再加党委政府的权威发布《南皮发布》两种形式,不存在报纸等其他媒体机构。目前,《南皮发布》微信平台已整合入融媒体中心,南皮县广播电视台的电视频道与广播电台将按《实施方案》时间表进行下一步整合。如此一来,突出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牢牢地占领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为南皮县融媒体中心整合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采编中心的建设情况。

  南皮县融媒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南皮县融媒体中心以南皮县广播电视台原有人员为班底,和根据需求招聘的新型技术人才,本着

  重人才、融内容、促发展、优服务

  的原则打造全新的媒体采编中心。通过统一指挥、统筹调度,实现多平台发布,为推动全县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

  /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现正积极与县编委办、财政局、人社局等县直部门沟通,争取早日出台

  三定方案。(五)其他建设情况说明。

  融媒体推进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是人员问题。目前电视台共职工66人,在编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人以临时身份居多,存在很大流动性。新媒体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希望上级部门可以帮助协调,争取

  三定

  方案早日落实,增加人员编制。下一步招贤纳士,积极投入工作。第二是技术问题。融媒体建设,人是根本,技术是前提。县级融媒体筹建的路上,我们积极向已经建成的兄弟县市取经,也立足本县实际摸索自己的路子,由于目前专业型人才相对短缺,希望上级部门以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培训,帮助我县加快提高融媒体建设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平,推动我县融媒体发展。

  等前期各环节磨合顺畅后,我们将全面推进媒体整合、APP客户端和总支撑平台建设、综合服务开展、资源配置优化等工作,把提高县级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我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我县财力紧张,资金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办成事、办好事;如何破解体制、机制制约,为实现资源通融、宣

  /传互融,按时保质完成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顺利投入运营,实现

  主力军进入主阵地

  的生动局面。是面临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虽然有困难,但有上级领导的鼎力协助和支持,有我县党委、政府的强力保障,我们相信,南皮县融媒体建设一定会按时高质量完成并投入运营,打通基层宣传

  最后一公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体系。

  工作心得: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1)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讲好xx故事。

  立足融媒体中心实际,在年初县委宣传部牵头搭建的新媒体宣传工作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共同采风、建立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县摄影家协会、县作家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摄影、文学爱好者的沟通联系,不断引导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和创作热情,鼓励他们优化文稿、图片、影像质量,为宣传xx,提升xx形象贡献力量。加强与xx浪淘沙论坛、大xx网、xx热点等县内社会媒体和自媒体人的互动合作,引导他们讲政治,围绕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局,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讲好xx故事。

  二是建设技术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全省的部署安排,我省倾向于依托省主要媒体建设覆盖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新媒体技术平台。目前,全省共有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省广播影视集团、省广电网络集团三家提供平台建设技术支撑。此项工作待省市进一步明确后,结合宁德市兄弟县市的情况,我们密切关注及时跟进。

  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人员问题。融媒体中心现有人员29人,其中劳务派遣人员6人,乡镇广播站编制人员2人。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少、职位晋升空间小等,在考录编制人员、招聘劳派人员双向选择时岗位吸引力低,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严重、干部队伍素质与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根据上级融媒体建设的有关精神,改革后的融媒体中心为事业单位。而现有人员中既有事业编制人员,又有参公编制人员,还有编制隶属广电局的乡镇广播站人员,人员流向未定,给重新定岗定责、再造工作流程等工作带来困难。

  经费问题。一是预算经费。我县电视台、报道组的年度财政预算与兄弟县(市)预算安排和现实工作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恳请给予适当增加。二是设备经费。目前,报道组、电视台的设备仅能满足新闻报道的基本需求,与当前新媒体的高速

  /发展和网络传播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请求拨给设备购买专项经费,为进一步做好新闻内容、做强宣传阵地提供保障。三是技术平台建设经费。根据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建立统一技术平台,请求县财政提供平台建设经费保障。

  办公场所问题。目前融媒体中心(含报道组、电视台)共有办公室5间,办公场所十分拥挤,各个功能室设置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工作开展和效率提高。特别是演播室规格不合理,多数节目无法正常开展,极大限制了录播内容的丰富性。此外,在新闻网站一级应急响应阶段,根据要求必须安排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但受办公场所限制,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采访车辆问题。电视台和报道组中只有报道组是车改参改单位,按照车改有关要求,电视台因公务出差、下乡不能申请公务用车,而且因为公务车辆有限,在申请公车中已多次出现平台无车可派现象,因此亟需安排或指定一部新闻采访专用车,以满足新闻采访各项工作需要。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7

篇六: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第39卷第2期

  2021年

  月

  常

  州

  工

  学院学

  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3No.

  2Apr.

  2021doi:10.

  3969/j.

  issn.

  1673-0887.2021.02.024融媒体助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优势、困境与路径文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2)摘要:互联网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政治倾

  向、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高校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努力寻求融媒体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治理的契合优势,正视并理性分析当前现实困境,积极探索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

  径,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环境。关键词:融媒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088(2021)02-0126-04引力。伴随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截至

  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

  04亿,较

  2018年底增长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一)融媒体多元交互的传播内容,提高了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64.5%,较2018年底提升4.

  9个百分点[1]。各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主要是理论

  类网络客户端和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的第一信息

  源。“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全媒体,将传统媒体

  面授、个人自学和实践活动等,主要利用书籍报

  刊和电视广播等媒介,但这种方式容易受时间

  与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实现及时、高效和深

  入的传播效果。”[2]融媒体环境具有隐蔽、复杂、和场地的限制,话语表达的方式较单调,且理论

  话语、政治话语较多,与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思

  开放、交互等特点,这既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

  维方式存在一定偏差,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抵触

  心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借助Vlog、H5等应用技术,可以创新网络文化内容。在议题

  设置和呈现方式上,不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

  理带来新思路、新契机,也带来了新问题、新挑

  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3]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肩负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是各种意识形态传播和斗争的角力场。

  论精髓进行提炼,并将其转化为鲜活易懂的素

  材内容,使其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与此同时,

  融媒体带来的交互机制让师生不仅可以方便地

  因此,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

  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刻不容缓。获取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资讯,还可以相互交

  一、融媒体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治理的契合优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顺应融媒体发展

  带来的新变化,认清并利用融媒体的技术特点,流与互动,自由表达观点。这样,一方面,碰撞

  出更多创意、思想,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参与意识

  形态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

  一方面,也为师

  生提供了一种信息反馈渠道,高校可以根据反

  馈信息即时调整教育内容,改进工作方式,从而

  积极寻求两者间的契合点,不断增强同网络信

  息技术的融合,使治理工作更具时代感和吸收稿日期:20209消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

  成开放、互动、良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作者简介:文武(1987—),男,安徽池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资助: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8D44)

  第2期文武:融媒体助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优势、困境与路径127(二)

  融媒体立体多维的传播方式,拓展了高

  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官方媒体

  二、融媒体场域中高校网络意识

  形态治理的现实困境进入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总

  体状态较好,但当前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因网而

  平台自上而下传播,方式比较直接、单一,政策理

  论传播更多地局限在对知识点的讲解上,较为苍

  白、空洞。而融媒体可以实现多种媒介的有机结

  变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高校网络意识形

  合,借助音视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实现

  “报、网、端、微、屏”等各类用户终端无障碍、全方

  态安全仍然遭遇严峻的现实困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和权威受到

  冲击位、全天候的传播,拓展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

  的方式、方法。如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官微、微

  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媒体平台,借助融媒体,部分

  高校还建立了“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融合的实践

  平台。一方面,高校将自有的多种媒体组合成宣

  传矩阵,构建立体多维的信息传播辐射面,以增强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力。另一方面,在融媒体条

  件下,高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生产、编辑更多高质量、原创性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

  源,利用数字图书馆、云端储存等实时更新共享教

  育资源。这为改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现有传播现

  状提供了新思路。(三)

  融媒体舆情监测的管控手段,增强了高

  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性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制造者,人人

  也都可以是信息传播者。海量的信息充斥于每个

  人的生活中,且信息间传递具有自由、隐匿的特点

  和对象的不确定性。《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

  思维的大变革》一书指出:“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

  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⑷因此,高

  校要抓住融媒体技术发展的机遇,利用大数据等

  高科技手段的精准定位和精细分析功能,在抓小、抓早、抓源头的原则下,快速捕捉定位各类具有倾

  向性、苗头性问题,对各类因热点事件、突发事件

  等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特定网络人群或网络

  事件进行跟踪,广泛搜集、挖掘与网络意识形态安

  全相关的数据信息,借助融媒体技术加工、分析数

  据,识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源”和“风向

  标”,发现并筛选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关的“急

  问题”,研判网络舆情的动态和存在的隐患,开展

  正面引导、动态治理、前瞻治理,进一步提升高校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时效和成效。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

  地位不容动摇。随着融媒体的发展,高校意识形

  态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上而下的意识

  形态教育方式受到挑战。一方面,多元话语主体

  产生多种话语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

  言权。各类移动新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准入门槛

  低,层出不穷,各种社会思潮、文化信息在网络空

  间交流、交融、交锋,网络传播的内容繁杂且真假

  难辨,这些信息的交流碰撞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削弱了主流意识形

  态话语的影响力。此外,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的供给力度和价值引导力不强,承载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的原创作品不多,也消解

  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凭借信息

  技术上的优势,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进行网络思想

  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攻击和挑战我国主流意识

  形态权威,传播新自由主义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

  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等,而高校又是西方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输

  出的重点区域,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很容易影响

  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消解他们的政治定力,

  最终威胁高校甚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管控难度依然

  很大融媒体环境中,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对高校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监测管控,优势是精准,但难点

  也是精准。首先,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

  逐渐改变,面对网络成员虚拟的身份、多维的时

  空,以及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高校对

  网络意识形态的管控范围被无限扩大,因此,高校

  不仅需要不断升级更新的高科技监控系统的支

  持,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管控

  128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的效率不高,难度较大。

  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一

  并举,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机制。(一)

  建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

  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日千里,网络监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跟不上。

  高校网宣工作队伍普遍存在“懂技术的不懂理

  论”“懂理论的不懂技术”的现象,有计算机专业

  背景的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意识形态政

  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高校缺少懂融媒体技

  术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高校内部监管主体多元,

  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整合度和参与

  基础,是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遵

  循。”[5]针对融媒体的特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

  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重点优先传播社

  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让其占领高校融媒体传播

  度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应对处置机制还不够

  完善,各行政部门、各单位间信息难以互通,综合

  治理难度大,网络意识形态监管工作尚未形成合

  力。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高校党委协同推

  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缺少有力抓手,系统化、常态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机制难以形成。(三)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制度建设

  滞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需要多方多要素协同推进才能良性发展。一

  些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够充分,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政治敏锐

  性不够,全方位科学应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事件

  的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有关融媒体的法律法规

  还有待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信息

  传播或新媒体管理和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对

  网络中散播的信息管控不力,无法及时过滤不良

  信息,相关部门常常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

  往往舆论发生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外,

  有的高校忽视对师生网络意识形态的日常教育和

  引导。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个别师生如

  若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行为自律性下降,容易

  出现网络言论和行为失范现象。另一方面,在鱼

  龙混杂、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若缺乏自觉防范意

  识和法治素养,师生容易片面化、极端化、情绪化

  地看问题,从而导致个人思想和行为偏离主流价

  值观。三、融媒体助推高校网络意识

  形态治理的实践路径融媒体的推广使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向网络虚拟空间延伸和渗透。高校要正视网络

  意识形态治理中遭遇的现实困境,理性分析,多措

  的平台阵地。融媒体时代,“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6]。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构建体系,改变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好

  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像细雨一

  样润物无声,像盐一样溶解于食物菜肴之中。”[7]

  要说师生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信的话语,拉近与

  师生之间的距离。高校要主动关注师生的思想动

  态,及时回应师生关注的敏感话题和社会焦点问

  题,将各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植入网络融媒

  体,追求“精准滴灌”,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短

  视频等传播载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表

  现形式,将政治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转

  变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把理论政策的“大道

  理”转换成接地气的“小故事”,以师生喜闻乐见

  的形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话语的吸引力。(二)

  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制度、技术,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制度建设、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建立一套操作

  性强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提高依法管网的水平

  和能力。坚持推进校园融媒体的监管制度建设,

  规范师生的网络言论和行为,控制和减少各类网

  络虚假信息、政治谣言、西方价值观的传播等,构

  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文化。要建立高校网络意

  识形态治理工作责任制度,制定预案,协同防范,

  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主要领导的核心作用,不断强

  化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网管中心及院

  系的联动协同工作机制。其次,建立覆盖学校一

  学院一班级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加快大数据等

  应用技术的开发,加快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信息

  挖掘、数据加工和分析研判,对师生不当的网络言

  第2期文武:融媒体助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优势、困境与路径清醒,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129论和行为作出迅捷的反应,保证高校舆情可监、可

  管、可控。最后,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丰富

  “两微一端”等平台网络文化的表达内容和表现

  形式,创作更多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

  四、结语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既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典文化底蕴的网络作品,提高校园原创网络文创

  的治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和契机,也给高校网络意

  作品的供给力度,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向心力和

  凝聚力。识形态治理和安全管控带来严峻的挑战。

  高校必

  须毫不动摇地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

  间的指导地位,理性审视融媒体带来的利弊,用新

  (三)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和师生网络素

  养教育态度、新思维、新举措抓好高校融媒体的建设和监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融媒体迅速走进

  人们日常生活,各种门户网站、论坛、贴吧、App、小程序等层出不穷,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和

  各种诱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必须抓住校

  园网络宣传队伍和全体师生这两个关键群体。首

  先,要加强对舆情管理队伍和校园媒体宣传队伍

  的政治教育、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懂网络

  思想传播规律,又懂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懂计算机

  技术的复合型网络宣传人才,这样既能保证监管

  的即时、准确、科学,又能保证宣传的创意性和可

  持续性。其次,加强师生的网络意识形态素养教

  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法治思维。积极构建

  正向的理论学习环境,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宣传学

  校的各项政策,加强对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时事政治理论解读、社会热

  点讨论等,把“小平台”变成“大课堂”,增强师生

  的政治定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面

  对不良信息和各类错误思潮时,要始终保持高度

  管,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构建高校

  “融媒体+立德树人”的育人新模式。[参考文献][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EB/OL].

  (202-

  04-

  27)

  [202-

  06-07].

  http://

  www.

  cac.

  gov.

  cn/202-

  04/27/c_1589535470378587.

  htm.[2]

  欧瑞.融媒体时代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J].人民论坛,

  2019(13)

  :102-103.[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11.[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

  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

  人民出版社,2013.[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53.[6]

  王大伟,孟宪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165-171.[7]

  严蔚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着力点[N

  ].光明日报,

  201-0-22(13).责任编辑:赵青

篇七: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融媒前沿市县融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作用□彭江燕【摘要】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和影响,基于同一范围内或者更小的范围内,同一阶级、团体或者组织,会更倾向于对自身利益、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舆论的理解的统一性,即这一群体思想整体趋于一致、价值观趋同。而市县地区融媒体有着更具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关键词】市县融媒体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引导玛纳斯融媒体中心一、市县融媒体特征和表现融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媒体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方面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传统媒体主要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等,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信息及重要的新闻动态。当前社会,传统媒体表现形式及作用效果有限,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催生了更多的媒体表现形式,如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和动态传递,融媒体融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及大数据等,所以在传播速度、范围和影响力方面都强于传统媒体。市县地区的融媒体建设,在信息的获取、传播及加工呈现等方面提升了基础能力,融媒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并且人人都可能作为融媒体的一员进行信息的创作和传播,市县地区的融媒体表现更是如此。但市县地区的融媒体传播范围主要针对本地区,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及传播重点也是指向本地区的群众,因此市县地区的融媒体影响范围较小,但更集中,所以需要借助融媒体本身的特点和表现,扩大在市县地区内部的应用,发挥媒体本身的正面影响作用。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失。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能从意识形态领域引领社会整体意识、思想和价值观,使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正确行为、抵制恶劣行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水平也获得了提升。三、市县融媒体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的是在意识、思想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从意识形态的形成及表现来看,意识形态领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地区内部意识形态领域即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思想追求、价值观认同等。舆论引导实质上属于对思想的引导和带动,并传播着价值观。从基础建设角度来看,舆论导向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正确引导群众思想,有助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所以社会整体范围内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市县地区的舆论正确导向更加重要,也可以理解为是党的基层建设的关键要素所在。市县融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1.市县融媒体的积极参与市县地区的融媒体尽管辐射范围相对较小,但却是当地群众获取信息和新闻的主要途径,主要受众是当地群众。为此市县地区融媒体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关注传播价值更高的新闻、信息及文化,从而能够正确引导和教育当地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地区内的统一性。这会使得市县地区社会秩序更加和谐,也更能够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等。比如,玛纳斯县融媒体中心于2019年6月30日成立,结合玛纳斯本土特色,先后推出了《新疆有个玛纳斯》系列宣传篇章,如《城市风光篇》《经济发展篇》《西海公园篇》《凤鸣湖篇》《人文风光篇》《国家湿地公园篇》,用当地受众熟悉的人、事、物弘二、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引导的作用和影响1.能够正确引导社会思想,传播正确价值观先进思想和正确价值观一直不断作用于社会发展,并且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以及作用体现,更是离不开引导和带动。低俗文化、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的犯罪行为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以思想、价值观和认知方面的认同趋同为方向,以先进思想为基准,做好对社会群众的引导,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这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2.规范群众行为,保障社会稳定思想决定行为,行为造成影响。好的行为、文明的举止带来的是安定的社会;不好的行为、恶劣的行径会922021.01融媒前沿浅谈新媒体新闻的写作与编辑□庄云凯【摘要】不过十几年光景,网络发展得风生水起,新生的传播媒体拥有惊人的繁殖力与生命力。在这种背景下,便水到渠成地产生了“第五媒体”新闻——新媒体新闻。它强烈的感染力、不容忽视的可读性,让其拥有更为广泛和普遍的受众,成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所不能比肩的传播方式,写作编辑方式与技巧进而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关键词】标题点睛迎合受众立体传播如今,随手打开“今日头条”“网易”“抖音”“微视”等手机APP和客户端,各种新闻就映入眼帘,新闻稿件网络化,已经摆脱了传统媒介的束缚,跃然于手机屏幕之上,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新媒体新闻其本质上还是新闻,是新闻借助微信、微博和贴吧等新兴的媒体平台进行高效传播。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稿件需要重视标题、导语以及主体内容的写作,同时要不断提高新闻自身的视觉化,从而使新闻更迎合受众口味。扬真善美,引起关注,增强影响力。2.当地政府部门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市县地区融媒体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关注、重视以及资金的投入,多宣传群众的先进作为,正确引导当地群众的思想和意识,使借助融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舆论引导能够发挥作用和影响。2020年,玛纳斯县融媒体中心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福建莆田援疆媒体一起挖掘素材,紧紧围绕“美食、美景、美人”推出三部系列微纪录片,《绥来味道》《玛纳斯人》《玛纳斯好地方》节目展示玛纳斯美食、玛纳斯人、玛纳斯人文风光,更好地宣传和谐美丽的大美新疆玛纳斯。3.打造市县规范化的融媒体环境保障市县融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离不开建设更加规范化的融媒体环境。融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途径。但融媒体环境复杂,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所以打造规范化的融媒体环境至关重要。既能为群众提供新闻价值更高的融媒体平台,也能够正确引导群众的思想追求。玛纳斯融媒体中心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总要求,对“策采编审发评”新闻生产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在向基层各族干部群众提一、成功的开始源于醒目的标题网络时代,读者注意力转变得非常快,受众在海量的新闻里寻找素材犹如走马观花,一个15秒的抖音视频往往是受众能承受的最大时间范围,这些都和目前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惯相辅相成。新媒体新闻稿件一般短小精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阅读感。如何在快节奏下为受众按下“暂停键”呢?答案无疑是一个更加直白和夺目的标题。供新闻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展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交传播、教育培训等综合服务。如玛纳斯融媒体中心结合乡村开展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打造《融媒监督》《融媒监督回头看》等品牌栏目,曝光个别村存在的卫生死角清理不彻底等问题,得到老百姓的好评。四、总结目前来看,市县融媒体的建设有一定的规模,切实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加可靠的文化、新闻传播途径,但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舆论引导,绝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跟随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不间断的工作,所以更需要市县地区做好基础建设。■(作者单位:昌吉广播电视台)【参考文献】[1]贾潍璐.融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路径探究[J].新闻传播,2020(04):50-51.[2]王浩云,施东颖.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路径探究——以兰州广播电视台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1):99-104.[3]高春艳.用户思维视域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探讨[J].西部学刊,2019(02):89-92.2021.0193

篇八: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探索融媒体视域下西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何佳玲西藏大学党委宣传部摘要:媒体融合视野中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道阻且跻,而对西藏高校来说,媒体融合建设步伐是趋势所向,但所面临的挑战则更为艰巨。本文指出西藏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并着重从传播格局建设、信息安全建设、内容建设三个角度,以西藏大学为例探讨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应对之策。关键词:融媒体;西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建设融媒体时代,有效增力西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亟待高校教育工作者着力攻坚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1]新媒介的产生衍生了新的传播生态,我们不能忽视西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新态势。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西藏高校如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将融媒体生态环境变量有效转化为立德树人、“四讲四爱”的强大增量,需要我们积极正确应对。一、融媒体视域下西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受到信息时代的冲击,西藏高校信息传播态势和舆论环境面临着传播结构、传播机制和传播技术上的颠覆,这对西藏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一)融媒体传播格局建设的挑战目前西藏高校在融媒体建设格局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宣传模式上,许多高校纵使更新了数字化宣传平台,但尚未完全发挥效用。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融媒体时代,西藏高校用于宣传工作的新媒介如雨后春笋,但缺乏统筹运营与人才储备。例如在西藏大学宣传部备案的微信公众号,从官方媒体到学院、教工单位再到校园组多达上百个,学校抖音账号数量也急剧上升,以学校IP注册的校园网红抖音号也无疑增加了传播平台的统筹和监管的难度,各个学院、部门交叠发布同质化信息,不仅存在信息繁杂和资源浪费的弊端,同时削弱了学校校内外宣传的影响力,这不但降低了信息的“音量”,也让所有的信息的生命周期变短,从而直接稀释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成效。(二)议程设置能力和监管能力的挑战当下的网络已经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和藏独分裂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渠道,成为西化、分化中国的新手段、新阵地,高校宣传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传播关系由导向性的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性的网状传播,网络监管的无序失衡与大学生群体的知行矛盾凸显,必然会对西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与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互联网宏大的数据体量和快速的技术迭代,媒体传播流动、微小、即时和扁平化的新兴特征,让学校新闻、教育、意识形态、消费、社交等糅杂喷发,海量和裂变式地面对学生群体进行传播。大学生的情绪和观点极易被不良企图及错误思想煽动和诱导,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网络失范现象也为网络生态带来了污染,人们对负面舆论的偏好效应在新媒体环境下呈几何级数的扩大,权威信息和主流声音的公信力式微,增大了议程设置难度。再者网络是强化个人主义,弱化集体学为例”(项目号:SZJY20-16)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西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融媒体视域下西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以西藏大12

篇九: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融媒体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路径探析

  作者:孙彩燕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3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有效传播对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时代只有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路径、积极拓展探析更加符合互联网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新路径,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巩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及管理权,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3-0135-02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大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时间、空间及内容”的无屏障状态,信息传播主体及受体呈现去中心化倾向。互联网即时交互性信息传播方式使社会民众乐于用新媒体表达自我,海量信息对既是信息传播主体又是信息传播受体的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等产生深刻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方式及其效果受到极大挑战。面对互联网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可能会出现偏差,如何及时对社会民众加以正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路径必将成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新兴载体。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一个崭新平台,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契合了新时代马克思主義意识形态有效传播及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互动的需要。

  一、融媒体时代给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可接受性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要通过传统传播主体,即主流媒介自上而下地对受众进行强制、“单一”、灌输的模式实施有效传播,其强制、“单一”、灌输的传统信息传播模式随着互联网及融媒体的大发展,其历史局限性越发凸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产生心理距离,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范式被历史性重构,新型媒体“互动性”传播特质使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路径多元化,而新型媒体虚拟网络环境淡化彼此身份又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受众可以在角

篇十: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融媒体新闻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研究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趋势,各种意识形态观点也愈发积极地在社会舆论中角逐和竞争。本文试图探讨在融媒体新闻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研究,旨在揭示传统新闻媒介和现代融媒体之间在意识形态认同机制上的相似与差异。

  在传统新闻媒介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主要通过宣传、引导和造势等方式实现。一方面,新闻媒体身负着公众的信任和期望,因此往往依照国家政策和领导意图来传递信息,扶持和弘扬政府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常常利用影响力和话语权来批判、抨击和拒绝异己意识形态,加剧其边缘化和困境化。总的来说,传统新闻媒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上主要注重主流话语媒介化的传播,通过话语权的运用使其在舆论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不仅保持了传统媒介的传播特点,还新增了许多新形态的认同机制。首先,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平台为不同意识形态群体提供了更大的话语和发声空间。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可以在其所在的社交平台上自由发表和交流,形成自媒体平台的话语效应,从而更进一步的扩大了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差异和对立。其次,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媒体关注社会多元性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介被政府利用来传递单一思想观念,融合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媒体媒介在新闻报道、评论和访谈等环节中,不同观点可以有机地融合,形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平衡思想观念。最后,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媒介可以大量采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将大数据和资讯分析与新闻报道同步,实时把握社会需求和舆论趋势,在为读者提供基层社群参与和反馈、互动讨论等功能的同时,有效地拉近新闻媒介与读者的距离,进而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

  总结起来,在融媒体时代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已经不止是依靠传统新闻媒介的话语权和发言权来实现,还涉及到许多新兴的认同机制。这些新认同机制具有高效性、低成本性、广泛性和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更好的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传播。传统新闻媒介可以借鉴融媒体时代下的新认同机制,使传统话语权和话语空间更立体、更广泛,为主流意识形态繁荣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推荐访问:融媒体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 媒体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