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方怕老百姓上北京信访(3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为什么地方怕老百姓上北京信访(3篇)

2023-05-04 08:2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为什么地方怕老百姓上北京信访

  

  当下热点词——“土豪”

  ——对“2013中国社会某一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一、何为“土豪”

  土豪原指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凭借钱财势力横行霸道,压迫剥削农民的大地主,土皇帝。中国人所熟知的土改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有关,“斗地主”纸牌游戏起源于此。后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肯投入大量金钱购买游戏装备、卡点。现实中用于讽刺那些喜欢购买高档奢侈品化妆品,包包,豪车,数码电竞,动漫acg等的人,性价比相差数百倍数千倍,让常人看来觉得不值,带点炫富成分。人傻钱多,出手豁达,后被网友衍生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句子。有些人把生活中比自己肯花钱出手豁达的人戏称为“土豪”。

  2013年9月经过各路漫画大师的改编和各种网民的创造,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该意义衍生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句子。(摘自百度百科——土豪词条)

  二、“土豪”影响力

  2013年11月14日左右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tuhao”暂时还没有被正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但是例如“tuhao”、“dama”和“hukou”等词语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范围内。

  朱莉表示,《牛津英语词典》中大约包含120个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像“guanxi(关系)”这样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也出现在牛津系列词典之中,之所以以“直译”的形式将这些中文词汇纳入词典之中,主要还是考虑到“意译”可能存在的缺陷。她表示,伴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中文流行词有望被收录在词典之中,但是这些词语能否像它们在中文一样、发挥在英语中的影响力还有待观察。(摘自百度百科——土豪词条)

  三、土豪为何走红

  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但现状的“土豪”,其含义已经彻底改变,这个网络词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土气的富豪”,它多被用来形容网络上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

  “土豪”,已经建构了一个新的群体,与“高富帅”“白富美”等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对照,构成了粗鄙与精致的二元区隔。与此同时,它与“屌丝”则在粗鄙层面构成对应,在经济基础的坐标体系中,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所以,在我看来,“土豪”已经从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的一种直白写照,同时也涉及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

  在社会学意义上,当下人们眼中的“土豪”,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近十几年来以房产为支撑的新崛起的富裕阶层——在中心城市,一套小房子即意味一个百万富翁了。他们展现给世人的形象,类似于曾经坐享其成的地主与佃户,因为这些人往往不是靠辛苦的商业经营而获得财富的企业家,也不是靠辛勤工作而获得不错收入的白领,他们只是坐等财富随着房价一

  起疯狂飙升,然后成为世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有了这些唾手可得的财富,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物质生活,然后以各种物质包装自己,最近则是新的iphone5s手机的颜色为“土豪金”为特征,它和暴发户的镶金牙,有着类似的靶子与象征意义,成为非公平状态下的贫富两极分化的显著标签。“我们做朋友吧”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嘲与社会表达,民众对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从的认同。

  在21世纪的今天,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已进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犹如回归到当年的那种状态。于是,“土豪”就成为一道有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社会裂痕。

  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通过戏谑与自嘲的姿态,进行了解构与新的建构。(摘自北京晨报网——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天潘)

  四、大学生应该怎样看待“土豪”现象

  身为一名在校,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由舆论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土豪问题,树立我们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有的同学认为,“豪”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分场合、无所顾忌地炫富,认为这也是国人面对土豪阶层如此纠结的根源所在。

  还有人认为,人们其实一直都在艳羡着财富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既让自己有尊严、又能表达对于财富渴求的概念。于是,“土豪”出现了,流行了。所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也反映出这样一种想通过接近他们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心理。

  不可否认,“土豪”的财富的确令普通大众望尘莫及,“与土豪做朋友”所获得的附加利益也极具诱惑。但是很多国人并非真正的是拜金主义者,人们对于这种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的群体存在着抵制与鄙视。正确看待这些新富阶层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应,既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要盲目追从,不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么?

  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正确的观点和心态来正视土豪问题,自己首先尽量避免炫富的行为,规范行为,提高素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争当精神世界的贵族!(一部分摘自百度文库——毛概论之土豪

  上传者:love小小象天蝎)

  五、我的观点

  没错,人人都想成为土豪,但是当自己不是土豪的时候就会嘲讽土豪。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里,人们对物质丰厚的人充满了无限的羡慕嫉妒,但是又从一开始的仇富演变为了一种包容和接纳。和土豪做个朋友吧,本身就是一种网民的黑色幽默,代表网民逐渐看淡了这种贫富物质差距,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所谓。这也足以说明,网民逐渐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并且有一定的高度,并非完全物质人生。

  东方宝说:“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带给大家也许只有会心一笑,笑后会发现一切都是如此而已,物质快乐是单一的短暂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可以永久的持续的,精神充裕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篇二:毛概作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二○

  学年度第

  学期

  课程编号5000530021课程名称

  学

  号20121401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主讲教师

  姜安

  评分

  姓名

  郑清瑜

  专业年级

  化学与化工

  题目:

  浅谈上访制度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其实我并不了解我国的上访制度,不仅对制度不了解,更是对该制度的弊端不甚了解。我还记得有位老师说过,上访就像一条修的富丽堂皇的路,而走到尽头才发现,大门是紧闭的。当时还是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但是随着我对我国的上访制度的了解,我开始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

  人们为什么要上访呢?因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如果地方政府渎职,而人们是弱势群体,权利受到侵犯,没有反抗的手段和权力。在缺乏基层民主情况下,人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越级上访。老百姓往往只能遵循古老的习惯,进京上访下跪,以求上层关注。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导致人民需要用到上访这种不得已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人民有其它途径或者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话,谁会愿意大老远跑去北京,还要冒着被非法关押,警察驱逐等风险去上访?

  一、我国的上访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1996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对信访、信访人、信访事项等都作了明确的解释。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下简称各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信访人可向上级政府机关提出对政府的意见,官员失职、渎职和侵害权利问题、批评、检举或投诉,或所有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行为。而第四十一条亦规定,任何人不得报复、打击压制或逼害信访人,保留信访人提出意见的权利。

  信访条例第十条亦规定,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应当向行政机关或其上一级的行政机关提出。若果信访人不服结果,也可以自行向其再上一级的政府机关提出,如果该政府机关认为合理,即可接受。所以越级上访在中国法律上,应是合法行为。

  2005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新的《信访条例》(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新的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有权面见机关负责人,并可凭证查问信

  访的处理情况。同时,信访工作会纳入公务员体系,并会对渎职和打压上访者的官员进行处分。1二、上访制度的弊端

  由于我国是一个偌大的国家,政府的非中心化和权力分散问题严重;中央政府极其量只能管理到县级的事务,地方官员拥有非常多的权力。这样便增加了官员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渎职的机会。人治色彩过份浓厚,是上访制度的弊病。由于上访没有一定的途径,所以也没有特定的制度管理,很容易出现官僚作风,甚至压迫、恐吓、殴打信访人的情况。

  我国的多级政府制,也成为了上访制度的弊端。一个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上面就有乡(镇)、县、市、省四级政府,才到中央政府。对于一些在乡郊地区的国民,有时更多了一级“不是政府的政府”——村委员会或村共产党支部。上访的最终目的就是到北京去反映情况,但这样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事。第一,是路程遥远;第二,是经费问题;第三,是上述的渎职或压迫信访人问题。虽然中国在法律上容许越级上访,但实际上,很多这样的例子都给打回票。在信访制度下,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外,上访人的诉求往往被打回到作为上访对象的地方政府处理,从而使上访者遭到变本加厉的欺压和迫害。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打压百姓的手段之一,利用上访的繁复手续吓怕希望反映意见或检举的人民。

  虽然法律规定个人有上访的权力,但某些政府会将有上访倾向的人列为高危上访人员并加以监控。有时甚至会采取送精神病院等暴力手段。

  三、上访制度应该何去何从?

  由于上访制度的弊端,导致上访维权的人们可能出现上访无果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与金钱,而且人身安全的也得不到保障。在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信访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第一,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把有权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部门集中起来联合接待上访,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同时实行网上信访受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

  第二,依法规范信访工作。对信访部门履职进行规范。实行信访与诉讼分离,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维护司法权威。

  第三,推行“阳光信访”。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将接待来访、办理来信、网上投诉等全部信访事项放在网上流转。并健全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公开听证制度。

  第四,推动合理诉求的有效解决。坚持定点接访之馀,更多采取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下基层接访等方式,面对面做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同时,规范、有序地开展信访事项覆查复核工作,实现已终结信访事项的有序退出。

  从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所谓的上访改革最大的亮点不过在于实行网上受理信访,把上访门槛一下子降低很多只要你能上网就能上访。但是这又有什么用,这只是对我国的上访制度进行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删小改,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我认为上访制度是根本不应该存在的,上访制度只是政府给人民一种美好的希望罢了,根本不能帮人民解决问题。就算上访又能怎样,上访成功的案例几乎没有,我们看见的大部分都是上访失败的,不仅没解决问题,往往人身安全还受到威胁。

  三省回民支援徐州上访被抓村民

  遭六县千警镇压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数百回民周二围堵县政府示威,抗议上千万元的拆迁赔偿金被贪

  污,要求释放因上访而被抓捕的维权村民。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回民也赶来支援,遭到来自徐州各区、县上千特警殴打抓捕。

  因2500万征地补偿金被贪污,丰县北关村村民已维权逾月。8月中下旬,村民代表为此去丰县县委、县政府上访,当时县委接待官员回复9月1日将给予答复,但却食言,村民不满,遂到省政府上访。周一,到南京上访的40余人回村时遭到百余警察抓捕,随后家属到防暴队要求放人再遭警察殴打。周二凌晨,大批警察冲入北关村,又抓捕了数名维权村民。上午,约200人到县政府示威要求放人。由于当地村民多为回族,他们对外求援后,周边回民不断聚集,达到数百人。政府则调集周边上千警力镇压,再有多名村民被抓捕。2从这个事件就可以看出,上访不仅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人身安全的威胁。所以上访这种既不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又可能给他们带来危险的制度必须废除。也许可能有人会说:上访制度可能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问题,但至少也给了他们希望啊。我认为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可笑之极,这种充斥着绝望的希望我们要来有何用?这种希望就像一帮绑匪把你绑到一个山旮旯的地方然后丢给你两个馒头扬长而去那种感觉一样。你拿着这两个馒头怀着能走出这个山旮旯的地方的希望,你的理智又告诉你,你有可能走不出去。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访维权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让人们可以依法维权,而政府必须要受限于法律。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人们才会遵循古老的习惯,进京上访,渴求上层的关注。如果有了健全的法律体系,谁侵犯了他们的权利他们就可以通过法律来告谁,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就算是政府高层也可以告倒。这样一来,人们就不需要利用上访这种不靠谱的途径来进行维权。

  所以,与其把精力放在改革上访制度上,还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如何避免出现人们只能通过上访来维权这种现象。什么时候当法律体制健全了,人们不再需要上访来维权了,上访制度也就随之消失了。篇三:毛概论文格式

  公共管理学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中论文

  题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日

  期****年*月

  【论文格式】(一级标题居中,一级标题不分段)

  1、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2、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3、正文字体:(一般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题目和一级标题加黑)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读者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但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摘要】论文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摘要以150---200字为宜。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

  【论文正文】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

  论文正文是论文(设计)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论文(设计)主体的开端,应包括:论文设计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等。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设计)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结论

  结论是论文(设计)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按论文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主要分为:论文结构20分;理论创新(理论阐述)10分;语言组织或文字表达10分。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论文结构:20分

  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20分;

  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10-19分;

  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0-9分。

  理论创新:10分

  a.论文具有前瞻性,有较多的创新见解。10分;

  b.论文具有前瞻性,有少数的创新见解。6-9分;

  c.论文没有前瞻性,无创新。0-5分。

  语言组织:10分

  a.语言简练,通顺。10分;

  b.语言一般,基本通顺。6-9分;

  c.语言不通顺,错字较多。0-5分

  1、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2、我心目中的邓小平

  3、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4、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5、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精神

  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7、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8、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贡献

  9、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10、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1、读《邓小平南方谈话》有感

  12、简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4、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认识(再评价)

  15、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比较

  16、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科学发展观

  17、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

  18、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篇四:毛概论文

  实践论文

  论文名称:寻梦之旅,传递民族希望,庐江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

  年级专业:11级软件工程

  姓名:谢启祥

  学好:e01114335寻梦之旅,传递民族希望,庐江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

  调查意图: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了解了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庐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农村的义务教育状况、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新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地点:合肥市庐江县

  关键词: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正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

  总的来说,家乡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很高,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村民实惠。

  但据大多数村民反应:(1)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小病小痛,他们得不到实惠,只有得过大病的村民才能得到实惠。(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站的设备很简陋,药品种类又不齐全,无法满足治疗大病的需要。(3)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很少而且学历水平明显偏低,村民们不是很信得过,觉得在大医院里更为安全可靠。(4)大部分村民们觉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站里卖的药价比较高,比不是定点医疗站高20%左右。(5)县里的定点医院医药费消费500元以上时才可以报销并报销70%,其他费用如入住院费等不予报销。(6)少数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不是不愿意参加,而是没有钱缴纳费用,所以才没有参加。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如今在农村的实施情况,我们应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发挥它应有的独特的功能,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更应该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它为农民谋求更多的实惠和福利,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为“民心工程”和“德政”。

  二、农村的义务教育状况

  这次实践过程中我们到了庐江的一所小学,虽然学校现在和以前比起来已有很大变化,但是和合肥的学校还有很大差距。操场上还是土地,刮风下雨等天气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活动甚至出行。

  教室内也没有多媒体设备。体育教学设施也相当匮乏。听在这里念书的小朋友说,每个

  年级只有一个班,四年级以下都是由一个老师上课,五六年级则有两个老师上课。不过大多村民表示,孩子只要肯学会学,即使再穷再贫也会尽自己全力供养孩子上学,而且现在这些村子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都不用交学费,贫困生平时生活中还会给予一些补贴;村民们对现在的小学教育水平很不满意,特别是对现在小学里面的师资队伍波有怨言,很多根本上就没有教师资格证,都是找来临时性代课的,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基本上没有;教育设备的不完善,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差,都使得农村教育水平很低,导致他们村里面能够上高中的人很少。

  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村经费短缺,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短缺,教学设施的添置更是有心无力,很多现代化的教育软资源都很缺乏(2)学生生源短缺,很多家长信不过村里的教学条件,让孩子去县城的学校上学,还有很多孩子

  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外地寄宿上学,学生人数的锐减给学校带来难处,使学校难以处理有限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不能保证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高素质教师的匮乏,很多年轻有文化的教师不愿来到农村教书,因为这里的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工作量大,致使这些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思潮

  对教师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定易使部分教师很难潜心教学,很多老师是请了没有教书资格的代理老师来上课,聘请代课老师既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更严重的是拖了义务教育的后退。

  但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正在逐步加强,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如:北京通州区西集镇北京通州郎府中学加固改造,等都是国家对教育关注所采取的行动。我真心希望农村家的孩子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社会竞争中拥有相同的机遇。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我走访的庐江周边几个村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少,只有一个村村口游乐园有体育健身器材,村里有一个破旧的篮球场,不过我发现村民们都很喜欢体育锻炼,每天早上5:30左右我都能看到有村民在篮球厂跑步,每天下午村民都会利用这仅有的篮球场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有空闲的时候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一块打篮球,一块体验打篮球的乐趣。村里的小孩非常喜欢羽毛球运动,一有时间他们就会到小学羽毛球场地打球锻炼。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还经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各种节日庆祝活动。另外,在农闲的时候,村里还与周边的篇五:毛概论文

  这个寒假,校本部2010级的同学要进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假期社会实践(1学分,分数不多,但很重要),并据此撰写调查报告,这对你们来说,就算是一份假期作业吧。

  不要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调查就是走形式,这是咱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最好、最经济的方式,是锻炼自己的思考、写作的较好的途径,也是咱们实践经历的一部分。英语的求职简历中要求有“experience”这一项,其实就是包括各种社会实践。

  这些年,批阅的调查报告多了,总体看,效果很不理想,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家普遍不太会撰写调查报告,要么写成论文(这些占了大多数),要么格式上不对,要么分析不清楚,要么主题不明确,要么好像话没说完。

  怎么写调查报告?在这里,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题目、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两类:团体,个人。团体要予以介绍,个人要阐明姓名、单位、职务)、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资料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建

  议、对策、解决的途径等,如有问卷,应该附在后面,等等。

  具体写作,包括以下内容:

  一、标题

  应简洁、明了、直接,如《关于物价上涨问题的民意调查》。有的还有副标题,如上,可如此设计《关于物价上涨问题的分析——对××小区居民的问卷调查》。

  前言:一方面是扼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采取哪些形式进行调查(走访、问卷、亲身经历等);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需要,要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具体怎么写,可灵活多样。

  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一部分一定要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紧密依托于通过自己调查获得的材料,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千万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要写成了论文,或者离题千里。

  结尾:写法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总之,一篇好的调查报告将会很有启发性,写好了,甚至对于政府决策也有参考价值。希望

  同学们努力,在参加假期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只要用心、认真,完全可以把理论学习、自我提高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大家需要付出和用心。记住:认真只能够把事情做完,用心能够把事情做好。

  附范文一:

  关于新甸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

  管理学院2006级

  社会实践时间:2008.08.01-08.1社会实践地点:岫岩县新甸镇

  一、社会实践的背景和地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农业专项补贴,是一项为民、利民、便民的好事。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筹资。资金来源是:农民每人每年拿10元,地方财政给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0元,中央财政给每人每年补助10元。翻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首页清楚的写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咱农民自己的医保,每人只交十元钱,合作医疗保一年。”农民每人交10元,用于建立家庭账户和家庭统筹。它是在关注“三农”、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诞生的。为了深入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利用暑假的机会对我家乡—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新甸镇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岫岩县新甸镇位于岫岩镇南30公里,全镇总面积12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万亩,山地8万亩,9个村,100个村民组,20556人。拥有功能齐全的“鞍轮工业园区”。新甸镇的小城镇建设已跨入全省一百个中心镇行列,并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小城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先进镇”、“中国东部小康建设十佳镇”等荣誉称号。

  本次调查以新甸镇石板村于家卜组居民为主体,对全村100户中的50户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以其他村民组为辅助调查对象,以个人访谈方式进行调查。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此正式实施,全村在调查中,农民对此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很高,大约95%调查者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是此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形式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形式包括定点医院、定点药房和医疗保险。岫岩县有10多个乡镇,各乡镇都有自己的卫生院,都有指定的医院。县里有岫岩县西山医院、县中心医院。新甸镇有新甸镇医院,村里有卫生所。但硬件和软件设施上相对较差,农村医疗格局亟待打破。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健康保障,使农民受益颇多。

  63岁的徐景波,是新甸镇的农民,全家年收入近8000元。2004年7月,新甸镇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徐景波一家5口人共缴费5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去年11月中旬,他患病入院手术治疗。住院一个半月,医疗费用共花掉45452元,出院后,岫岩县合作医疗管理办给他报销了11358元。他看病动手术的钱,一部分是自己的积蓄,一部分是向亲属借的。“没想到县合作医疗办能给俺报销这么些钱,顶俺全家一年多的收入,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样的合作医疗,就是让俺再多拿点钱,俺也愿意参加。”

  三、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与意愿不强,实际参加的人数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理想状态。主要原因是农民健康投资观念、风险观念淡薄;农村医疗设施和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新农村合作医疗提供的保障程度低,补偿过程中手续繁琐,特别是报销过程难。

  2.一些农民生病不知道怎么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形式的原因,农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在农村已不是偶然现象。“小病拖,大病抗”的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农村贫困户约占75%,农民对待病的问题的盲目性显而易见。约5%的调查者由于知识水平低,家庭贫困治不起病,而崇拜神仙、相信迷信、偏方,对打针吃药的科学方法视而不见。约10%的农民有病不看,实在忍无可忍时才去治疗,病急乱投医,往往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同时,由于没有条件进行每年身体检查,重大病症在初期未发现,由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病期严重,一些偶发病成为常见病。

  3.看病花钱成为农民最主要的负担之一,遇重病、大病,大多数农民缺钱医治,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医药价格猛涨的情形下,农民医疗费用支出急剧上涨,医疗费用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

  4.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问题,农民得到实惠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自愿参保”为原则。虽然人均10元的缴费标准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但是健康的青壮年人群患大病风险较小,参与积极性较低,风险较大的高危人群则倾向于参加,这样极容易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同时,“只报销大病”容易诱发农民将“小病当成大病医”想法,造成医疗支出的急速上升。此外,和大病相比,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常见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

  (二)医疗机构在农村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行到定点机构救治的规定,对于非定点医疗机构不予以补偿,这些机构大多数是县级医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病人的可选择性较差,易造成误诊,从而耽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2.农村医疗机构服务监管不完善。很多医院被新农合选为定点医疗单位后,住院费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从报销中得到的实惠被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抵消了,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医患双方共同欺骗新农合组织,骗

  取医疗补助的现象。

  此外,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解决的思路

  (一)对农民而言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有步骤的将“大病统筹”模式过渡到“小病统筹”,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民的健康保障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的卫生预防、保健工作。

  2.改革缴费标准,适度参照已经较为完善的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按工资收入缴费的方式,按照地区农民的收入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缴费率。

  3.要加强农民的思想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意识到这种制度既不是政府的一项恩惠,也不是农民的一项负担,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主导下的一项农民互助共济保障制度。

  (二)从农村医疗机构方面看

  1.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设备,改善医疗环境,从硬件设施上保障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3.要建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竞争机构,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

  同时,对于政府来说,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转变粗放型的宣传工作,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新方式,既不能完全依靠一套独立的运行体系进行基金管理,也不宜将银行管理和保险公司这种高层次模式直接引入中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并且必须实行基金使用管理的县、乡、村公示制度,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将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合并重叠设置的管理机构,提高运行效率。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必然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政府的支持,探索出更切实有效的方法,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附范文二:

  构建和谐邻里,共建和谐社会

  管理学院2006级

  实践时间:2008年7月21日—2008年7月28日

  实践地点:沈阳市皇姑区寿泉街道

  当前,由于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人们工作节奏加快,闲暇时间减少,邻里关系显得愈发淡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融洽的邻里关系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愉快、顺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做个好邻居并不困难,“将心比心、善待他人”,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成员的良好品质风貌的特征。那么,我们目前的邻里关系究竟如何呢?

  为调查居民家庭生活和睦情况,我在今年暑假参加了寿泉街道的社区工作。在此期间,我在社区领导的帮助下,在整个寿泉街道范围内,对居民家庭和睦情况作了一个问卷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对邻居的满意程度、邻里往来、互赠物品、交往行为、矛盾、期待什么样的邻居等等,调查结果不甚乐观。

  此次调查历时7天,调查了居民134户,年龄层从9岁到83岁。在被访问者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被访者的年龄、学历、职业以及家庭年收入等各项指标的分布基本符合沈阳市区居民的总体状况,因此,这次调查的样本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代表性。

  在此次调查中,在被问及“你对你的邻居满意吗”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3%和50%的人对现前的邻里关系状况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而认为“较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总共只有1%。其它26%的人认为自己和邻居的关系一般。由此可见,本社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评价总体呈比较满意的态势。

  而在问及和邻里往来的问题时,根据调查所得结果,有55%的人表示自己有10位以上经

  常打招呼的邻居,回答“1位也没有”的仅占4%。在所有被访者中只有22%的人表示他们“经常和邻居聊天”,有17%的人说他们“常去邻居家串门”,另外分别有46%和33%的人说他们“极少”或“从不”去邻居家串门。而那些常常去邻居家串门的人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了大多。在被问及不和邻居聊天、不去邻居家串门的原因时,46%的人表示他们“没有时间”;36%的人说他们“和邻居不熟悉”;另外15%的人则认为这“没有必要或无所谓”。这种情况反映了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居住的环境内的人和物缺乏关心和了解;对在实际生活中与自己利益关系联系并与十分紧密的邻居缺乏交往的热情。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邻居之间相互馈赠物品的经历的人占58%,所馈赠的物品五花八门,其中最多的是食品,占81%。另有61%的被访者有过向邻居借用物品的经历,在各种物品中,工具是被借用最多的占83%,而钱是被借的最少的仅占0.2%。

篇二:为什么地方怕老百姓上北京信访

  

  中国古代的上访、越级上访和截访

  [摘要]历代帝王对直接来自民间的百姓控诉的认真对待,是值得赞赏的。

  封建专权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常常出台一些笼络安抚、听取百姓疾苦的措施,直诉制即其中之一。“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卷一一九)直诉制的意思是,某些重大案情和冤抑莫申者,觉得自己的正当利益被误判而受侵犯时,可超出一般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度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类似“上访”,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

  一、各个朝代都有接受百姓上访的渠道

  《淮南子·氾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就是说,大禹在住地附近设置钟、鼓、磬、铎、鞀五种乐器,并广泛告知人们使用方法:传道的人击鼓,谕义的就敲钟,告事的就振铎,讲忧虑的就敲磬,有冤狱的就摇鞀。这是政府接待上访的古代雏形。

  西周有“肺石听辞”的制度,“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

  而罪其长。”(《周礼·秋官·大司寇》)这里的“士”即专门接待群众的信访官员。

  《周礼》中记载:“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所指即允许平民百姓直接向最高当局反映情况的著名的西周路鼓制。击鼓向皇帝进谏也是汉代通行的一种直诉范制。

  汉宣帝元康二年正月的一道诏书中提及:“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汉书》卷八)可见,当时百姓写“上访信”给最高统治者以及诣阙上书乃是常有之事。汉代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的,即为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信访形式的源头。

  据《晋书》记载,“登闻鼓”一词在西晋时正式成为政府的行政语汇,并成为历代上访直诉的一种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晋代在设登闻鼓的同时,还继续设置“诽谤木”,并改称为“华表木”、“表木”。

  北齐时期,正式出现了“邀车驾”这种上访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时,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这种上访形式也一直延续到清代。

  隋朝的隋炀帝设置了谒者台,《隋书》记载,其职责是“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很重要的一项即为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等事。

  唐代继续设肺石和登闻鼓。清人黄本骥《历代职官表》记载:“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此外,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信访形式就是“邀车驾”。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朝堂东西南北四面置青、丹、白、黑四匦,上访书信分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告天文密策四类依次投入,由匦使院管理,开了一条使民间下情大量上达中央政府的渠道,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信访制度。

  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置继承了唐代的登闻鼓和匦使院两个系统,登闻鼓院成为一个正式受理百姓信访的部门。淳化三年(992年)增设理检司。理检司设立后,对鼓、检两院不受理或受理迟滞的,可到理检司上访申诉。天圣七年(1029年)又另置匦函,处理累经申诉而未得辩明和事关机密的上访、上书。

  元代采用击登闻鼓、邀车驾等上访形式。《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明代信访制有登闻鼓、邀车驾等信访方式。明代的登闻鼓先放置在午门外,“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后来,移至长安右门外,让六科锦衣卫轮流值班,接纳击鼓申诉上奏,不许阻遏。此外,明代设立了一个重要的信访机构——通政使司。

  《清史稿·刑法志》:“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击驾申诉者,名曰‘叩阍’。”“叩阍”分两种方式,即鼓状和告御状。顺治十三年(1656年)冬十月“戊寅,设登闻鼓”。(《清史稿》卷五)清代早期的登闻院类似于信访局,地点在西长安门街东,负责的官员是满、汉科道各一员。雍正二年(1724年),统于通政司,主受诉讼之事。“告御状”是从前代一直延续下来的“邀车驾”,这两种信访方式一直沿用至清末。

  二、古代政府对于上访提供政策性保护

  秦汉时期,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负责接待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官员人等。汉朝严格要求各级官吏必须对上访百姓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

  汉武时期,政府信用酷吏严刑。汉宣帝即位后,舆论要求赶紧整顿狱政不公,于是,宣帝下诏书:“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鞫狱??其务平之,以称朕意。”(《汉书》卷二三)选拔了精明能干的官吏担任廷尉、廷平审理自下上呈的冤屈案件,并且,皇帝还常亲自过问案情,“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

  秦王苻坚励精图治,整顿国政,公元375年,他在皇宫南面建筑了一个听讼观,“五日一临,以求民隐”,专门听取老百姓说事诉冤。

  唐太宗曾亲手拟定了《司门式》文稿:“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得关碍。”(宋朝孔平仲《续世说》)——派遣两名武装警卫,随时护送上访人去皇宫见皇帝。颜真卿评价说,“所以平治天下,正用此道”。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设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诉书信等。

  明朝前期对于死刑案件的上访受理时间可以延迟至死刑犯被执行的前一天,甚至死刑犯在临刑当天,其家人仍然可以代其击鼓鸣冤。嘉靖九年(1530年),死刑犯击鼓鸣冤的期限定为行刑前三天,行刑当日就不再接受鼓状鸣冤。

  清朝的社会矛盾尖锐,越级申诉上访很普遍,政府明确了上访接待部门,如步军统领衙门的职责就包括受理申诉案件,同样,刑部也负有受理审核地方上诉案件的责任。

  满清入主中原后,旗人贵族常常欺压凌辱普通旗民,雍正皇帝即位后,下发文件:“八旗人员有为本旗都统、本管王公刁难苛索者,许其控诉。”(《清史稿》卷九)嘉庆帝即位后,表示要“勤求民隐”,不许官员限制百姓京控,甚至称自己有时间的话会审阅每起京控案的卷宗。

  清代对于京控的处理流程有明确规定:都察院接受上访后,认为情节较重的向皇帝具奏;情节较轻的,受理之后再转回各省总督、巡抚办

  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每年两次催告各省逾期未结的案子,并向皇帝汇报。

  太平天国时期,从天京门一直到东王府都设立过登闻鼓,后来,各地的首长公署都设置了登闻鼓,号召所有百姓都来行使这种上访权利。并有规定,只要听到鼓声,各级首长必须立即亲自受理。

  古代直诉制在机构设置和制度规定上,开辟了一条民情上达的重要渠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古代的上访例子

  封建时代,上访直诉的例子层出不穷。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国太仓令淳于公被抓到京城长安治罪,他的小女儿也随父亲来到京城上书皇帝,她的“上访信”言辞恳切,孝心感人,汉文帝被打动,“天子怜悲其意”(《汉书》卷二三),免除了对她父亲的惩罚。

  公元503年,吴兴郡有个15岁的孩子叫吉翂,父亲是个县令,为同僚诬陷,被朝廷抓了起来,判了死罪。吉翂到梁朝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撾登闻鼓,乞代父命”(《资治通鉴》卷一四五)。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主管司法的廷尉卿蔡法度务必弄清来龙去脉。

  蔡大人把众多刑具陈设在大堂上试图威吓、诱逼孩子反悔。但是,吉翂并无惧色:“我虽然愚昧幼小,但是哪能不知道死的可怕悲惨?但我实在是不忍心见到父亲无辜受极刑,所以请求替代,这不是儿戏的小事,我怎么会随便听人教唆呢?当今圣上同意我代替父亲受刑,我真是非常高兴啊,哪还会后悔呢?”

  蔡法度见来“硬”的不灵,就和颜悦色地哄骗孩子改供,但是,吉翂不为所动,异常坚定。蔡大人如实上告皇帝,“上(梁武帝)乃宥其父罪”。

  南朝梁武帝时还发生过一件有政治意义的上访事件。当时的政府对皇族以及世家大族,乃至士人都相当照顾,他们即使违法犯罪,政府也会法外施恩。但是,普通百姓违反了法令,其惩罚则相当严厉,并且,还实行连坐,“一人逃亡,举家质作”,民怨极大,民间违法犯罪行为不减反增。

  天监十年(511年)某一天,梁武帝到郊区祭祀,一个老人拦住了皇帝的车驾。梁武帝允许上访人陈述事实,老者直奔主题:“陛下实行的法令,对于普通百姓极其严厉,对于豪强权贵却相当宽松,这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常方法。假如,陛下能反过来实行,那才是天下黎民百姓的莫大福份!”随臣们惊得大汗淋漓,呼喝御林军拿下刁民。梁武帝沉思良久,叫放了老者。

  随后,梁武帝颁发圣旨:“自今逋谪之家及罪应质作,若年有老小,可停将送。”对于老百姓的惩罚宽松了些,但是,并没有改变对当时权贵阶层的庇护,使社会不公平并无实质性好转。史家评论“不能绳权贵以法,君子是以知梁政之乱也”,最终导致政权崩溃。

  宋太宗端拱初年,某次选拔进士考试,录取了127人,有个考生叶齐很不服气,“击登闻鼓自列”,惊动了皇帝,“朝廷不得已,又为复试”(《石林燕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康熙巡视蒙古,“见其(蒙古百姓)衣食困苦,深用恻然”。就下旨允许蒙古百姓来见皇帝倾诉怨苦之情,不得阻拦,“于是蒙古扶老携幼,叩首行宫门”(《清史稿》卷七)。康熙一一接见,同百姓们拉家常,嘘寒问暖,对于生活极贫的百姓“给予银两布匹”,蒙古百姓顶礼称颂,感恩戴德。

  光绪十七年(1891年),安徽庐江知县杨霈霖在判决一起遗产继承案中,徇情枉法,滥用酷刑,致死人命,死者的母亲张黄氏觉得自己的小儿子被冤,死得太惨,由其另一个大儿子陪同到府里申控。杨知县得知,亲自带兵追捕、截访,于三更时分在一座庙中追上了张黄氏母子。张黄氏躲藏不及,被如狼似虎的衙役抓住,套上铁锁,连夜带回本县衙门。她的大儿子为人精明,及时钻入佛龛下面隐蔽起来,在截访的衙役离开寺庙后,迳奔省城“上访”,到按察使衙门告了状。

  张黄氏被杨知县抓回本县逼令“写”好结状承认自己小儿子系因病亡故而非知县刑讯至死,并被衙役强迫按住手指在结状上捺印后,放回家中。秉性刚强的张黄氏回家后,决定到省城上控。村里族长从族产中拨出了一点钱作为贫穷的张黄氏到省城的路费。张黄氏长途跋涉到安徽巡抚衙门投递了控状。

  安徽巡抚沈秉成向朝廷汇报了杨知县的劣迹,光绪皇帝非常气愤,发下谕旨要求两江总督刘坤一“遴派司道大员彻底讯明,秉公议结”——等于说,张黄氏母子的上访事件惊动了中央,看似复杂的人命案在光绪的“关心”下真相立即水落石出,杨知县因徇情枉法、滥用非刑、谎报案情、致死人命等等罪行,受到惩处。

  四、明清时期的“另类上访”

  通常意义上的上访上控之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些很“另类”的上访事件。

  明朝初年,江南出了件奇事,一个农民不仅把地方官吏捆绑了送到京城告御状,而且,皇帝还向全国通报表扬他。这个大胆的农民是江苏常熟人,叫陈寿六,他和自己的弟弟、外甥把常熟县的一个骚扰欺压百姓的县吏给捆绑了,带着到京城应天(今南京)“上访”。朱元璋不仅接纳了陈寿六的陈诉,而且还夸老陈能干,为国分忧,奖励这三个不同寻常的上访者每人两件新衣服,另外奖励老陈银子20锭,免除“杂泛差

  役三年”,并派人护送他们“衣锦还乡’,不许地方政府打击报复,全国范围通报表扬。皇帝成了上访户的大靠山,让人瞠目结舌。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三月的一天,北京通政使司前的大鼓被敲得震天价响。上访喊控人叫李士诚,直隶冀州人,据称:他在安徽盱眙县贩卖银鱼,因事得到同乡裴某的帮助,后亲眼见到裴某一家七口被当地县令派人杀死。因他看到事情真相,也遭追杀,几历惊险,才逃免于难,他为恩人一家的惨死愤恨悲伤,因涉及现任县令,申控地方官府难起作用,就进京控告,吁请朝廷为亡人雪冤。

  通政使司火速上奏皇帝,乾隆一听在盛世居然还有这样的干部,十分恼火,立即就点派钦差大臣到安徽,会同两江总督彻底查案,并指示务必追拿凶手归案惩办。

  然而,盱眙县令否认有杀人之事,并且,被提审的涉案人员都表现得莫名其妙,最吊诡的是,“受害者”家属坚称家中根本就没有发生被抄杀之事。

  钦差大臣一头雾水。到底怎么回事?假如没有此事,李士诚为什么敢于铤而走险?李士诚控告无仇无怨的盱眙知县有什么好处?——二者并无利益相涉。只有疯子才干对自己毫无利益的危险事情!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士诚真是疯子!

  当时,精明的两江总督感觉押解到堂的李士诚举止不同常人,就延请名医为他诊断,这一检查,发现李士诚六脉滑大,有痰迷心经之症。通过审问和交谈,更加确定李士诚不同于正常人。钦差派人到其老家找到李士诚的母亲,她供称,李士诚去年六月在盱眙得了疯病,今年三月,不辞而别,离家出走。

  这一来,一场精神病人击鼓鸣“冤”的上访京控大案终于水落石出。李士诚京控不实,按照律例应该受到严惩,但是,由于他确是疯癫,就免除了严惩,被押回原籍看管。这个案件很另类,成为当时朝野茶余饭后的谈资。

  精神病人的京控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封建政权对于危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相对稳定时期,中央政府执行法律、审理案件还是相当严格、仔细的。

  五、古代上访有哪些影响因素

  首先,古代信访制度要求必须逐级上访。隋代就确立了严格的逐级告状制度,案件必须经过当时的县郡、州、中央省部逐级上告,否则就是“越诉”,只有走完上述程序,或者是官员都不受理时,才可以向皇帝直诉。

  宋代对上访进状的程序规定得更严密。百姓到京城上访必须先由登闻鼓院受理,检院不得收接。如果鼓院不受理,才可以到检院,如还不受理,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

  元朝把向地方政府的申诉作为直诉的前提。“诸陈诉有理,路、府、州、县不行,诉之省、部、台、院,省、部、台、院不行,经乘舆诉之。”(《元史·世祖本纪》)清朝信访制度中具体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清代以州、县为初审级,当事人不服初审的判决,可以依照府、道、司(臬司)、院(巡抚)的顺序逐级上控,这是正常的通道,此外的都属越级上控。这些程序上的严格设置,都对群众上访产生了实际的限制。

  其次,越级上访、控告不实都要打板子

  到京师向皇帝告御状,构成“越级上访”,唐代法律规定要笞四十。拦轿申冤叫做“邀车驾”,也属于“越诉”,但是,唐代视其为普通的“越诉”,即便冲入皇帝仪仗也只是杖六十。但明朝法律对此处分严厉,告状者冲入皇帝仪仗的,可判绞刑。元代规定:“未诉省、部、台、院辄经乘舆诉者罪之。”清朝干脆规定不允许“邀车驾直诉”。1851年,咸丰从西陵回京,当地妇女拦驾上诉,因为兵丁拦阻引发冲突,此事为首者张伊氏,以“妇女犯殴差哄堂罪”,被发配边疆驻防地为奴。上诉不成,反被治罪。

  清朝不许越级上控,“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笞五十”。

  同时,古代政府对上访户越级控告,事属真实的,给予改判,如若虚假,就要惩罚,如《唐律疏议》中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

  到了清代,“京控”不实的话,将以越级上诉为由,加等治罪,诬告者反坐。

  此外,清代法律在认可百姓上诉上访权利的同时,又制定不许刁民“假地方公事聚众联谋、约会抗粮、聚钱构讼”,以及“代人捏写本状、教唆扛帮赴京”等罪名,这几乎就是让上访百姓“戴着镣铐跳舞”。如此规定反而成了地方上那些心虚的官吏、豪强截访抓人的“利器”。

  第三,地方“被告”对“上访户”的阻挠、截访

  其实,基层百姓上访,一般是因为地方官吏和豪强违法聚敛、欺压百姓、草菅人命等严重危害百姓经济、生命的行为引起的,怕京控的某些地方官员、豪绅,为了“息讼”,手段层出不穷,最恶劣的是截访、截拿上访人的伎俩。历史上就有很多地方豪绅、官吏派人在路上抢走上访者的盘缠——上访者绝大多数都是贫苦百姓,没了路费川资,自然就寸步难行,更不用说是到京城上访了。

  历史上也不乏地方官员派差人直接截拿“上访者”的例子。

  北宋熙宁变法期间,主管河北路河防水利事务的官员程昉大兴引水淤田工程,淤田淹毁了原武、雍丘等县许多农田、房舍和坟墓,损害了庄稼,百姓因为在地方上投诉无门,便结成上访团去京师告状。程昉得知消息,命令地方官员立即把上访团全部追了回来。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川人陈某去京城上访,到达北京附近的涿州时,因东西被窃而告官,当地衙役查验现场时搜到状纸一张,州官赶紧通知直隶总督,派人将上访人陈某强行押回四川原籍,阻止其京控,算是为四川的同僚“办了件实事”。

  光绪十八年(1892年),安徽庐江县张黄氏因儿子张咸义被知县杨霈霖刑讯至死而上访,杨知县派人半路截访,深夜,衙役从一个破庙里把张黄氏抓回了县里。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清末的漕运系统中,某些官员为了掩匿其贪暴、跋扈的秽行,养有打手“专殴控漕之人”,使得东南沿海的办漕之民,控告无门,激化了社会矛盾。

  可见,古代地方官吏阻止百姓上访直诉的势力相当强大,对实施正常的直诉制产生严重威胁,试图一手遮天,使得底层百姓同最高当局隔得越来越远。

  结

  尾

  封建时代允许“来京上访”及“告御状”,被视为统治者的德政,或者亦可说是皇权对于官僚体系的一种监督、约束,但是,上访直诉制也存在诸多“硬伤”。

  其一,皇权直接干预司法,行政与司法难以真正分开,局限了审判的独立和公正。同时,各朝各代虽然都安排了官员负责接待上访,但是并没有哪个机构来监督这些官员有效执行、处理百姓的上访,偏离直诉制的本义。

  其二,古代只在京城皇宫外设立登闻鼓以及处理京控案件,使得各地百姓特别是偏远地区百姓,在当时交通环境恶劣、交通工具乏陋的情况下,以乡野小民的经济和活动能力,无法在有效时间内到京城击鼓鸣冤、上访申控,使得制度就流于形式了。

  其三,在制度上,古代的统治阶级给百姓上访制定了很多限制性因素,客观上遏止了许多冤屈百姓向上反映问题、寻求伸冤的可能性,养痈贻患,积聚、酿化了众多社会矛盾。

  但是,综而言之,历代帝王对直接来自民间的百姓控诉认真对待、畅通反映问题渠道的出发点是值得赞赏的。

篇三:为什么地方怕老百姓上北京信访

  

  上访乱象折射信访三?困境2019-07-11改?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取得了令?瞩?的成就。但是,许多社会信息亦表明,中国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积聚着?量社会?盾和利益冲突。各种社会纠纷新旧交织、错综复杂。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寻求公权?救济的情况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过程中,信访作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喻。功能的偏离长期以来,中国?直将信访定位为中央与?民群众直接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倾听?民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民监督的重要途径。然?,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信访制度在运?中偏离其应有的功能定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违背这?制度设计初衷的“乱象”。时下,信访?作成为影响官员升迁的“帽??程”。换?之,“进京上访”?员的数量和规模成为评价地?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减少本地上访?员的数量与?部考核被紧密地挂钩。在社会稳定成为各级的“第?责任”之后,“上访”与“维稳”被?为地对?起来。?些地?政府将信访看成是社会不稳定的征象,是影响其政绩的负?因素。因此,如何减少本地上访量成为地?维稳?作的主要?标,如何处置越级访、群体访、缠访和闹访事件,很?程度上成为地?政府的“?病”和地?官员的“紧箍咒”。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实践当中,原本是?百姓向政府反映问题、?使民主监督权利、实?“下情上达”的信访活动,在?些地?被演变成党委、政府草?皆兵、如临?敌的危机治理和突发性事件应对。可以作这样?个?喻,本地百姓“进京上访”就像是悬在地?政府头上的?把随时都可能落下来的利剑,?官员们都怕这把剑掉在??的?上,从?谈“访”?变。在“不惜代价、只求稳定”的巨?压?之下,许多地?在处理上访问题上出现了超越法律底线的两种极端做法。?种是变相安抚,即常说的“天价息访”和“花钱买太平”,通过给付巨额赔偿?、安抚费或给访民分地、安排?作等?式息事宁?。另?种就是刚性压制,即采取“暴?截访”、将访民投?“?监狱”“劳动教养”“游街?众”或“被精神病”等强硬?式恐吓、威慑上访群众。不管是“软”的安抚还是“硬”的压制,这些做法的本意??是息事宁?、“杀鸡儆猴”、让“访民”断了进京的念想。但实际上,不管是花钱摆平还是打击迫害,都有可能诱发和推动新?轮的闹事、上访,?使得以前的各种“摆平”“搞定”上访?的成果付之东流。尤其是近些年来地?政府偏离法治轨道的暴?截访、?法侵犯访民??权等恶性事件频发,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动摇了全社会对法治的信?。在这种没完没了、?轮接?轮的“上访”与“接访”“截访”的?争和博弈之中,地?政府定然是疲于奔命、防不胜防。处于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上压”和?百姓的“下顶”之间的地?官员,难免??疲惫、不堪重负。更为严重的是,?些民众通过进京上访成功地解决了??的问题,不管是确有冤情或确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是通过胡搅蛮缠获得各种“法外利益”的“?理上访”,都会严重助长“会哭的孩?有奶吃”、“不闹不解决”和“越闹越有理”的社会?理,促?和激发更多?百姓在上访过程中的?理性?为,客观上还会??提?民众对于上访的期望值,错把“进京上访”当做要挟地?政府的“法宝”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进京上访”已成为个别民众与地?政府展开博弈、获取“制度外”利益的?种有效?段。事实上,许多?百姓已将“上访”看做优于其他?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最管?办法和解决问题的最后希望所在,?将本应作为公民权利救济最主要形式和社会正义最后防线的司法救济置于?旁。这些实际上都已严重偏离了信访制度本来的价值定位和社会功能。对于实践当中愈演愈烈的上访乱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政秩序、消解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耗费?量的经济成本,从?动摇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还会给民主法治建设和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构成巨?的威胁和挑战。也许会有?提出,既然上访在很?程度上违背了制度设计者的初衷,并且带来了诸多负?效应,那就?脆废除信访制度。但是,换?个?度思考这个问题:假如取消了信访制度,现实中的上访?为是否就会因为制度的废除??定减少、消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民众利益表达途径还不尽完善的状况之下,假如把信访这条道都堵死了,将要发?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以蔽之,如果?百姓有了问题既不去司法机关,也不能找党委、政府通过信访寻求救济,?是直接上街、发泄对社会的不满,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三??盾诸多上访乱象,折射出当前信访?作?临的三??盾或?三?困境。只有充分理解和化解这三个困境,才能找到产?“上访乱象”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改?与完善现?信访?法和相关政策,才能最终理清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找到遏?与治理“上访乱象”的突破?:其?,“敏感时期零进京”与保障公民的信访权利。根据中国宪法、信访条例及相关规定,信访是公民的?项重要的民主监督权利,也是实现公民权利救济的特殊形式。从执政党的信访政策来看,也是允许甚?是?励民众通过信访渠道加强党与?民群众的联系,实现“民情上达”。然?,如果?百姓主要以信访这种本应起辅助功能的?政救济?式来维护权益,那么,在社会?盾解决?式上就会“喧宾夺主”,构成对诉讼等司法渠道的挑战,浪费司法资源、冲击司法权威,增加化解社会?盾成本。绝?危?耸听的是,如果全国的?百姓有冤屈或其他利益诉求都到北京来“告御状”、到北京来找“青天??爷”,到中南海、使馆区等敏感地区喊冤,那么,不仅是“京?宁?”,?且是“国?宁?”。因此,中央就信访问题再次强调“?要回去、事要解决”“敏感时期零进京”。?对中央进京上访“零指标”的压?,?些地?就不惜代价、想?设法要将访民稳控在本地、或将进京访民接回原籍。这样就容易给?百姓?个错觉:“上头让上访,下头不让上访”。?这势必激化基层政府与底层民众之间的?盾和摩擦,从???增加地?治理的难度。

  其?,“问题回到基层解决”与?百姓“信上不信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盾焦点都堆积到中央,?中央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如果?量访民的利益诉求在北京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对整个国家和执政党产?怨?,容易导致中央政治权威的流失。因此,在处理进京上访问题上,中央?直要求“谁家的孩?谁抱回去”和“问题回到基层解决”。然?,?百姓?直?存“信上不信下”的观念,认为中央的政策都是好的,只是到了地?“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村?都是坏?,乡?都是敌?,北京才有好?,中央才是恩?”,以及“中央不批不办,中央?批就办”的顺?溜,就反映出访民的这种普遍?理。只要?百姓的这种?理没有改变,很多上访案件就不可能回到基层解决。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地?政府消极不作为、不愿意解决问题,许多问题不是哪?个地?政府就可以解决的。实践当中,中央要求“问题在基层解决”,在很多地?看来,就是千?百计不让本地的百姓进京上访。地?越是怕?百姓进京上访、越是压制上访?员,?百姓就越是要进京上访,并以此迫使地?政府解决??的问题。其三,“集中处理问题”与社会的常态、长效治理。为了化解社会?盾,?些地?主要领导甚?是?把?“?接访”“?排查”,集中处理?批信访案件。有些地?还提出“万?千案?下访”。这些实践做法在短时期内的确起到了安抚民?、集中时间和精?解决当地重?社会问题的作?。但是,这毕竟只是?种?常态、运动式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化解社会?盾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信访?作呈现出“??切”“?阵风”的“运动式”特点。这些做法不仅可能增加化解社会?盾的成本,还会助长民众的机会主义?理。这与社会的常态化、长效治理,与规范化、法治化的信访?作局?,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有相当?的距离。“上访乱象”是中国改?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客观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中国社会在不断成长、壮?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痛苦。从?定意义上说,上访乱象的治理、?出当前信访?作的困境,理应成为中国社会?明与进步的?个重要拐点,关系到民主法治建设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让信访制度回归其本来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两项功能。在信访与司法?者关系的处理上,?定要明确信访只是解决社会?盾的?种辅助、补充性质的渠道。?量的?盾化解、权利救济只能依靠国家解决社会纠纷的正式机制――司法去解决。应有效实现信访制度与司法制度的对接,确?司法作为社会纠纷最终解决机制的地位与权威。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政的要求,将信访?作逐步纳?法治化轨道,严守信访制度的法治底线。这需要正确处理信访?法与信访政策的关系,改?信访机制和规范信访法律关系。需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开辟公民利益表达的新渠道,拓展权利救济的多种途径。只有当民众拥有多种合法、便捷、有效的利益表达、权利救济的途径和?法时,他们中的许多?才不会千军万马过独?桥,?上访?条路。(摘?《中国改?》2011年第5期。作者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理室主任)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1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上访乱象折射信访三?困境被举报?档地址:


推荐访问:为什么地方怕老百姓上北京信访 信访 北京 老百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