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乡村振兴1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统计局乡村振兴15篇

2022-11-15 16:2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统计局乡村振兴15篇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及  其治理研究——以营山县为例  人口流失问题是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面临的一个瓶颈制约问题,解决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局乡村振兴15篇,供大家参考。

统计局乡村振兴15篇

篇一: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及

  其治理研究——以营山县为例

  人口流失问题是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面临的一个瓶颈制约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更无从谈起。目前营山县面临人口流失较为严重,缺乏建设主体;产业结构不合理,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闲置不断增多,人居环境恶化;农村社会问题增多,社会治理困难这四个突出问题。本文从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地实现城乡均等化,推动乡村不断振兴;健全农村人才引入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发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缓解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乡村振兴;农村;人口空心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

  (一)营山县基本概况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介于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是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四个地级城市经济辐射的腹心重镇。全县幅员面积163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69个行政村、95个社区,总人口97万,县城区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根据营山县统计局公布的营山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营山县常住人口62万,其中农村人口346806人,占55.89%,城镇人口273674人,占44.11%。29个乡镇(街道)中,常住人口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有24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的乡镇(街道)有28个。存在人口流动较大、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的问题。

  (二)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的调查

  1.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建设主体缺乏

  根据营山县各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从男女比例来看,58.06%的村民为男性,从年龄构成来看,50岁以上的村民年龄占比最大,而30岁到50岁的占比只有16.39%。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3891人,占18.3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8273人,占27.12%。说明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较小,这也是农村土地闲置和生产力低下的根源。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非农业工作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口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村专业技能人才、村两委班子人选后继无人,严重缺乏建设主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城镇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农村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农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从营山县各个乡镇的调研情况来看,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比例基本超过了70%。农村老人成为农业生产主体,老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中以上文化占比仅为10.33%,缺乏现代生产技能,接受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产业结构不合理,村集体经济薄弱

  一是优势产业匮乏,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在所调查的村中,多数村农民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农民仍按照传统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品质低价格廉,无销售市场。营山县绝大多数村种植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有二三产业的村不多,且多是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不足。二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基础薄弱。营山县部分村集体收入达不到3万元。营山县许多村种植有花椒、柑桔、核桃等产业,但产业收入是业主的,农民主要是以土地分包和企业占地费用为主,增收渠道狭窄,有的业主甚至违反合同规定,拖欠农民土地租金。调查的村中,村村都有集体产业,但处于常年亏损状态。例如营山县清水乡水磨村的花椒产业园问题突出,业主几个月都不见踪影,产业园杂草丛生无人管护,村干部垫资支付土地租金、劳务费、农药肥料等费用。

  3.资源闲置不断增多,人居环境恶化

  一是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土地和宅基地、基础设施的空心化。有条件的农民在城市购置了房屋,空心村逐渐出现宅基地闲置和土地撂荒现象,村里一些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开裂垮塌,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浪费了土地资源,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二是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农村长期缺乏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导致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污水随意排放,虽然镇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过集中整治,但农民的生产生活陋习一时难以纠正,导致村庄环境卫生问题难以根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土地、水源污染缺少有效治理,最终迫使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外流,加剧农村人口空心化。

  4.农村社会问题增多,社会治理困难

  农村人口空心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整体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安全问题,这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一是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可能导致独居或没有邻居的状态,加上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老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很低,安全意识不强,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是夫妻异地引发社会问题。农村很多年轻夫妻因为一方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两人长期分居两地,家庭关系紧张,继而引起农村家庭离婚率上升,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很大影响。三是留守群体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监督引导,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导致越来越骄纵任性,一些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少年,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大量流出

  经济是吸引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扩大以及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工资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非农就业获得的收入往往高于农业生产收入的3倍左右。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活动,导致了营山县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问题。营山县农村留守人员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附于土地。营山县许多丘陵、山区的村民还表示由于沿山地区土地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小,受物价不断上涨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加剧了农村发展依赖的主要劳动力不断流失。不仅降低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也给农村养殖、种植业带来不利影响,最终农业生产逐步衰落,农村经济逐步下滑,从而导致空心化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20年营山县生产总值为22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73.3亿元,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33.2%,而2020年营山县的农村人口为346806人、占总人口的55.89%,这也就意味着55.89%的人口只贡献了33.2%生产总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效益低。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源配置不足

  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资源大多向城市倾斜,造成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虽然近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短时间内难以补齐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营山县各个村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村庄道路、饮水、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讯方面,虽然村庄已基本实现通有线电视和宽带,但仍有村民无力支付网费电费,留守老人普遍不会使用电脑等上网工具,导致信息获取相对闭塞。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在教育医疗方面,农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以及生活条件较差等因素难以吸引人才,教师、医生来村意愿偏低,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水平较为低下,村民难以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三)城乡之间发展失衡,差异不断扩大

  城镇化是造成空心化问题的关键原因,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我国城镇化率来看,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难以逆转。受城市拉动作用和农村推动作用影响,当前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资本、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资源滥用和土地荒废现象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经济空心化日渐明显。人才、资金缺乏、社会保障资源、医疗保障资源及文化资源匮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竞争力愈发低下,城乡差异不断扩大。而城市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较为集聚完善,二、三产业发达。外加愈发完整的城镇规划、发达的市场经济及充足的就业机会,对农村青壮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城镇自身的向心力持续强化,导致农村空心化出现。这种农村离心力和城镇

  向心力的驱动并存导致农村不但出现人口空心化,也引发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空心化现象。

  (四)农村人口大量流失,自治主体缺乏

  村民自治是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的。如今四个民主面临以下困境:一是民主选举主体缺失。在农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留守人员参与村民自治效率低,面临谁来选举、选举谁的突出问题。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的文化素质不高,民主意识淡薄,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容易被利益诱惑、宗族势力干涉、黑恶势力威胁等,损害村民自治的公正性。二是民主决策困境。召集法定的参会人数存在困难,即使达到法定人数,由于参会人员素质及文化水平等局限性,难以实现正确的决策,使村庄公共事务容易流于形式。三是民主管理困境。农村精英不断离开本地,人才匮乏,导致部分村找不到合适的干部人选,影响了民主管理水平。例如我们调研的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就希望培养一位后备干部陈某36岁、大专文化是党员,想重点培养,但他在村上做了一年后就进城做装修了,因工资太低无法养家。今年发展了2个党员,其中一个在营山电力公司上班,均不愿回村工作。四是民主监督困境。农村精英外流削弱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村民会议及代表大会召集人数不足,造成民主监督主体缺位。留守村民监督意识淡薄及对村务公开的认知能力不足,民主监督乏力。

  (五)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治理主体弱化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推动者,是火车头。但随着乡村精英和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干部综合素质欠缺,基层党组织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当前营山县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都逐步转移到城镇。农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不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村民代表队伍已出现较高程度的老龄化问题,目前营山县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为53.1岁,无法带领村民致富,严重影响了村级治理效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支部书记在村里资格老、威望高,有的支部书记连选连任干了好几届,甚至20多年没有换过支部书记。一些老支部书记观念守旧落后,思想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村务管理方面仍然要遵循老一套,做事讲人情多,讲规章少,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收摊多、创业少”

  没有解决集体经济困境的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目标仅限于“守住家业”,对改变本村现状缺乏信心和办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一)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吸引优秀人才回流

  推进乡村振兴核心在于产业振兴,必须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加快传统农业转型等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夯实第一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依托毗邻重庆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增强集体经济经济实力。积极推进营山县“一区一带三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新法朗”30村连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作用,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同时依托“营乐淘”“营山第一网”等电商平台、“营山黑山羊”中国地理保护品牌、老林镇麻柳村成功打造的“麻柳椒”品牌商标等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二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营山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融合资源优势,拥有进士文化旅游景区、被称为“蜀北名山”“小峨眉”的太蓬山、清水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望龙湖森林公园、骆市陵园、营山千里渠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打造文旅项目,文旅业将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抓手。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整治农村空心化的基础,应根据村庄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改善村庄学校教育设施,强化学前教育。医疗方面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健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虽然营山县目前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道路村村通,但还没有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一些农户仍然要走泥泞路,因此要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如垃圾桶、垃圾箱等,设立专门的污水和垃圾处理中心,布局要尽量的靠近居民的居住区,并配备健身设施供村民娱乐休闲,便利居民的生活,能一定程度解决居民们的精神空心化问题,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三)逐步地实现城乡均等化,推动乡村不断振兴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注重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优质教师队伍等教育资源,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推行和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乡村教师轮岗交流任职。同时要加大乡村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首先要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待遇的一致性和均等化,同时要加大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镇村卫生院所等医疗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器械配置水平,保障农村居民能就近就医,不断提高镇村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三是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留守老人大多没有固定退休工资,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现有农村养老福利院的保障服务条件,解决好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

  (四)健全农村人才引入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各级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管理经验,提升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务工农民、外出经商的个体工商户返乡发展现代农业。相关部门要在组织保障、税收信贷、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支持,调动积极性,吸引外流人员的回归,进而解决人口空心化问题。三是进一步健全配强村级班子人才。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队伍,优化班子结构,为村“两委”注入新鲜血液。

  (五)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发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不断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注重把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个体户和返乡创业农民培养成党员,逐步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同时要通过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年轻干部选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协助村党组织书记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二是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加大党务、村务和社会事务公开力度,积极引导群众民主监督、全程监督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要切实加大法治

  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将普法活动与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群众法律素养。改善信访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预防调解机制,促进乡村实现依法治理。

  

篇二:统计局乡村振兴

  【调研报告】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

  1

  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

  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

  2

  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四、几点建议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

  

篇三:统计局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范文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

  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乡村振兴”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xx市来看,近几年来围绕建设美丽新xx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新时期党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有很长的路要走。x月中旬,xx市统计局民调中心联合xx市统计局,按照xx省“乡村振兴”百村千户民调调查的通知精神,分四个组对部分xx市乡镇进行了入户调查,并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面临的现状xx市总面积xxxx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x个街道办事

  处,xxx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行政村达xxx个。xxxx年xx市总人口达xxx.xx万人,其中:xxxx年xx乡村人口xxx.xx万人(xxxx年未发布)。从以上数据可知,xx仍是一个农业大市。因此,xx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今年脱贫攻坚进行决胜期以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工作扶持力度,使得xx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稳定发展的显著成效。xxxx年(xxxx年农业普查数据暂未发布,用xxxx年数据)粮食播种面积xxx.xx万亩,总产量xxxxxx吨;油料播种面积xxxxx万亩,总产量xxxxx吨;生猪出栏xxxxx万头,产量达xxxxxx吨;造林面积达xxxxxx亩……;xxxx年,xx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同比增长x.x%。

  (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xx市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美丽新xx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至xxxx年底,xx市建成遍乡农村公路共xxxx公里。其中xxxx年建成扶贫公路xx.xx公里,窄路加宽xx公里,本级财政投入新建xx.x公里。目前xx市xxx个行政村道路硬化全部完成,实现了村村通。并且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计划xxxx—xxxx年力争建成xxx公里农村公路,

  推进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xxxx年,xx市成立了书记任“河长”制的制度。xx境内流径x大河流(中小河流共xx条)x水河及xx河。目前护堤二期治理工程共投入xxxx万元;中小型河流治理中,其中小水河治理投入xxx.xx万元,浔江河治理投入xxxx.x万元;xxxx年止xx市有水库xxx座(大型x座,中型小Ⅰxx座,小Ⅱxxx座)山塘xxxxx处。xxxx年一年中,水库共完成投资xxxx.xx万元,山塘共完成投资xxx.xx万元。

  2.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地方及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优先发展和人才的拓展引进。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全面改善乡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xx市xxxx年共有乡村中小学xxx所,在校学生达xxxxx人,义务制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做到学有所育。xx市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至xxxx年底止,全市共有乡卫生院xx所,新改建村卫生室xxx所(其中xxxx年新建xx所),聘用乡村医生xxx人。做好农村特别是贫困户的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3.各种资源向乡村合理流动,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做好农村创业扶持工作,为涉农项目要求金融部门尽量提供

  担保贷款业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工商业主返乡下乡创业。并引导一批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产业成长了一批“公司+农户”模式的龙头企业。如“xx市xx有限公司”及“xx市xx有限公司”等等。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开拓的各种休闲农庄。xx市制定并实施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计划,以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整合利用为纽带,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x%左右。

  (二)完善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共同富裕。1.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圆满完成。从xxxx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经过三年来艰苦细致工作,至xxxx年底全部完成全市xxx个行政村的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积极盘活土地流转经营权,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像xx“xx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农民油茶山面积xx.x万亩,涉及农户x.x万户,其中对接贫困户xxxx户。有效地实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了广大农民收入,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2.开展扶贫决胜攻坚任务。切实夯实扶贫举措,制定并下发了《xxxx—xxxx年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工作计划》,要求推进产业、金融、就业、安居、教育、健康、兜底、设施、党建、

  

篇四:统计局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深刻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市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的通知》,县统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相关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共走访了XX乡XX村、**镇汉兴村两个有代表性的村以及发改局、城管执法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20张,其中男性对象17人,女性对象3人,包括5个村干部、15个村民。

  二、问卷调查情况问卷调查显示,有18人认为村容村貌的变化情况很大,只有2人认为变化不大;13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6人较为满意,1人认为一般;在对于“近两年本村美的变化主要在哪几个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改厕成效显著”、“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分别占比95%、90%、85%;在

  对于“你认为家乡生活质量提高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方便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乡村绿化景观美了”,分别占

  比85%、80%、70%。在对于“本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分别占比65%、60%、60%。

  三、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XX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近年来,XX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今年在全县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紧扣“五线”,突出“五治”,迅速在全县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共清理垃圾13014.3吨,清理公路2067.6千米,清理河段1198.7公里,清理湖面3.46万亩,清理广告11732块,拆违拆旧5299处,共计20.7万平方米,刷新立面43.5万平方米,绿化道路303.96千米,新种绿植163.1万棵。

  (一)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

  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今年以来,我县新配置生活垃圾清运专用车辆8台,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配套240升塑料垃圾桶5000只,将187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到县处理。

  (2)有效控制农业面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化利用。今年以来,开展粪污资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今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强化乡镇和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设施设备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资金3160.3万元。一是第一批总额366万(大勾臂车1台,压缩箱4个,垃圾桶5000只,侧挂车7台)设备计划6月中旬配发各乡镇。二是128.3万元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已在试点村动工建设。三是聘用精准扶贫村级保洁员2479名,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四是在群众垃圾治理意

  识较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白霓镇大市村,铜钟乡大岭村、坳上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50万元。五是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县垃圾处理场整改及渗透液处理投入资金510万元。六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由**年覆盖的115个行政村调整为覆盖全县187个行政村,以奖代补资金全年投入756万元。

  (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库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截止**年6月底,全县11个乡镇主管网已经全部完工,完成量83.9公里,完成管网加压泵站9座,完成率100%,接户管完成约50公里,完成率90%,11个污水厂已经全面转入试运行。(三)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新村建设,加强规划设计,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年底,全县共建改完成旅游厕所32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交通

  厕所10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11.1%;三级公厕239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

  (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全县共完成农户厕所改造42516户,完成了规划任务的100.8%,已验收完成3.9万户,验收完成率达到92%。

  

篇五: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培训前工作和思想上遇

  到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简要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待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在56份有效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有难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

  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

  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鄂州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覆盖全球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配有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也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2)农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条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亮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含量高,其中鲜品烘烤成干品的工艺目前依赖浙江同

  行。原因是这个过程需要很高的技术。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因为是临时工,很难留住工人,所以宁愿把新鲜的产品送到浙江的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对技术人员的支持不足。据调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大多在50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较少。一般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难以推广,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的开发,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新型农业业态的投入,促进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幸福农业等。,让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篇六:统计局乡村振兴

  调查报告:关于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解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期盼和需求,市统计局深入三个乡镇、六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与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民进行座谈,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此次问卷调查共收回116份有效问卷。从答卷人的性别看:男性88人,占75.9%;女性28人,占24.1%。从答卷人的身份看:乡干部6人,占5.2%;村干部29人,占25%;村民81人,占69.8%。从答卷人的年龄看:20岁以下3人,占2.6%;20-35岁13人,占11.2%;35-50岁49人,占42.2%;50-60岁24人,占20.7%;60岁以上27人,占23.3%。从答卷人的文化程度看:未上过学2人,占1.7%;小学22人,占19%;初中62人,占53.5%;高中或中专18人,占15.5%;大专及以上12人,占10.3%。从答卷人的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39人,占33.6%;非中共党员77人,占66.4%。二、调查结果(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效果十九大召开后,各级党政机构和组织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宣讲,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民心,得到乡村干部、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居民中有很高的知晓率,接受问卷调查的

  116人中,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1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4.8%。从身份看,乡、村干部全都知道乡村振兴战略,普通农民中92.6%的人知道。从政治面貌看,党员全部都知道,非党人员中92.2%的人知道。从年龄看,35岁以下人员全部都知道,35岁-50岁人员中95.9%的人知道,50岁-60岁人员中95.8%的人知道,60岁以上人员中88.9%的人知道。从学历看,小学学历和未上学人员中87.5%的人知道,初中学历人员中96.8%的人知道,高中或中专学历人员中94.4%的人知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100%知道。

  (二)农村环境变化情况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农村居民普遍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和医疗。在“您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什么方面(多选,最多选3项)”的回答中,认为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的人数最多,共8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6.7%;其次是认为医疗方便了的8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2.4%;以后依次是认为房子变大了的5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8%;认为上学容易了的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认为工作机会多了的2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4.1%。

  乡、村干部的看法与总体趋势略有不同,乡干部中66.7%的人认为医疗方便了,50%的人认为工作机会多了,认为村里道路变好变宽、房子变大了、上学容易了的各占33.3%;村干部中认为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和医疗方便了的各占82.8%,认为上学容易了的占44.8%,认为房子变大了的占37.9%。目前,乡干部普遍集中居住在县城和乡政府所在地,生活条件一般优于普通农村,而村干部大多在农村居住,因此对家乡变化的感受不同,村干部的感受更接近于普通农民。

  (三)农村居民家庭负担情况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农业生产投入负担仍然是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负担。在回答“家庭每年负担最重的是什么”时,选择农业生产投入的人数最多,共5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1%;其次是选择医疗保险的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9%;第三是选择教育费用的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5.5%;第四是选择生活费用的1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7%。

  从被调查人员分组情况看,各个分组选择结果与总体趋势大体一致,明显不同的是60岁以上人员排名第一的负担选项是医疗费用,选择人数比重为37%,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排名第一的负担选项是教育费用,选择人数比重为33.3%,乡干部中选择农业生产投入和生活费用的比重并列第一,各占33.3%。老年人身体健康呈现下降趋势,保持健康的医疗费用支出成为最主要负担。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年龄在20岁-50岁之间,自身感受到教育重要性,有意识在培养子女和自身再提高上多投入。乡干部大多靠固定工资生活,部分干部家属还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生活费用成为最大支出。

  (四)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和期盼

  1、农民对生活富裕最感兴趣。在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的回答上,生活富裕成为农民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共64人选择该选项,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2%;其次是产业兴旺2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4%;第三是乡风文明1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9%,第四是生态宜居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2%,第五是治理有效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

  从被调查人员分组情况看,各个分组选择结果与总体趋势大体一致。从身份看,乡镇干部中选择产业兴旺的占66.7%,高出总体44.3个百分点;村干部中选择生活

  富裕的占41.4%,选择产业兴旺的占31%,虽然位次顺序与总体一致,但选择产业兴旺的人数比重高出总体8.6个百分点。从中可看出,乡、村干部作为农村社会管理者更加注重推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而普通农民更加关注直接惠及自身的生活富裕程度。

  2、农民最期盼资金扶持和提高收入水平。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您最期盼的是什么(多选,最多选3项)”的回答上,提供资金扶持和提高收入水平首当其冲,选择人数分别为61人和6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2.6%和51.7%;第三位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第四位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4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7%;第五位是提供技术帮扶3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3.6%;以后依次是提供就业机会2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改善孩子教育条件2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1%,处理好垃圾和污水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6.4%,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均为1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3%,改善住房条件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

  

篇七: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

  路径选择

  作者:邹学荣吴彬罗婷婷来源:《创新》2020年第02期

  [摘要]聚焦乡村发展滞后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总抓手。分析40年来我国乡村人气、业气、财气、生气、景气“五气”不足为表象的乡村发展滞后问题;查明城乡二元壁垒、工农收入差距、乡村分散、城镇化等发展滞后成因;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以及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探索内生动力激发、农业有机提升、乡镇建设、产业转移、职业农民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的乡村振兴现实路径,以促进城乡共同踏入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必然;逻辑必然;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20)02-0001-09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重农抑商已有几千年的传统,但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这一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年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镇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我国农业规模小、分散、现代化起步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城乡二元壁垒的制约,乡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发展后劲不足。乡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自身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聚焦乡村发展滞后治理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现实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总抓手。厘清乡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成因、探索振兴的现实路径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理论和实践界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

  一、乡村发展滞后: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

  就目前我国乡村现状来看,劳动力短缺、市场萎缩、经济发展缓慢给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清晰反映乡村发展滞后的表象及程度,揭示其原因,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现实路径的基础。

  (一)表象

  “人气”不足——妇女、儿童、老人留守乡村,成为农村居民的主体。2017年,中国乡村总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9452万,比2000年减少了3.13亿[1];2.8亿名农民工进城造成“6000万儿童、5000万妇女、5000万老人留守”[2],造成农村重度“空心化”。“人气”影响一个地区的盛衰,没有人气是乡村滞后的第一表象。

  “业气”不足。粮、猪是农村过去的主打产业,“劝课农桑”是农耕社会执政者坚信的理念。青壮年进城务工后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除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以外,还有部分残疾人。农户们都趋于种植利润较高的烟草、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利润薄的农副产品已较少人种植。我国撂荒、闲置、废弃地占用耕地约为416.23万公顷[3],优质农田芳草萋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的传统乡村家庭产业消失殆尽,养殖仅存专业户和少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业气”不足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二表象。

  “财气”不足——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实施农业“三项补贴”等,例如,2015年,国家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各种惠农补贴50项[4],但这是对农村特殊付出给予的补贴,不能算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农民除了从事种植、养殖工作及打工,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2016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明显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5];2017年基尼系数为0.467,较2016年上涨0.002个百分点1;而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测算出的基尼系数约为0.4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财气”不旺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三表象。

  “生气”不足。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广阔乡村生机勃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一产弱、二产虚、三产缺”的状况凸显,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先天不足,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不够健全,“造血”功能十分薄弱,城市反哺农村刚刚起步。缺乏生气是乡村衰退的第四表象。

  “景气”不足。乡村经济發展缓慢,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景气”不足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五表象。

  (二)成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体制壁垒、城镇化提速、收入差距扩大、乡村分散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成因。

  城乡二元壁垒。20世纪50年代,我国向苏联学习,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土地国有集体二价、产品“剪刀差”、农业基础工业重点、户口城乡有别、工农差距明显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具体表现。城乡差异、工农差异凸显是城乡二元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较大突破,但是该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城镇化。资本和劳动力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31683.9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1238.39亿元的98.51%;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9554.43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9%。201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56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2413亿元,仅占3.47%;第二产业投资23789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75324亿元,二、三产业占94.97%1。大量资金投入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日新月异,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使“空心村”出现成为必然。

  工农收入差距。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工农差别,首先反映在收入差距上。壮劳动力种田收入不足5元/月,而正式工人一级34.5元/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务工收入最高就已达到种田收入的10倍多2。

  乡村分散。截至2016年末,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943.1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9.82%,其中城市面积占46%,建制镇面积占54%[6];城镇常住人口约8.13亿,人均占地0.016公顷。而乡村国土面积为950.6万公顷,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荒山外,约5.76亿人散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3。城市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全覆盖较容易,也便于提高档次;乡村人口居住太分散,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这是乡村建设的难题。

  二、乡村振兴: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

  1.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979年,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乡村发展极其有限,经济建设的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1—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累计5369万公顷;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418.1万公顷;2000—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城镇人口增速是50.5%1;1980—2018年,城镇化率由19.39%增长至59.58%。

  城市不仅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实现了量的扩张,而且在质方面的提升也相当迅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全国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158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人民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交通、通信、水电、商贸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教育、卫生、科技、绿化、环保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十多年来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与乡村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8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1660万,贫困发生率1.7%1,是短板中的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2亿吨[7]132,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况[7]147,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3];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37%[8],近年虽有较大改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我国年基尼系数达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

  短板中的短板2。让1660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工潮”形成;2004—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方面,主要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2012—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新动能发展——明确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工农收入差距。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工农差别,首先反映在收入差距上。壮劳动力种田收入不足5元/月,而正式工人一级34.5元/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务工收入最高就已达到种田收入的10倍多2。

  乡村分散。截至2016年末,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943.1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9.82%,其中城市面积占46%,建制镇面积占54%[6];城镇常住人口约8.13亿,人均占地0.016公顷。而乡村国土面积为950.6万公顷,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荒山外,约5.76亿人散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3。城市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全覆盖较容易,也便于提高档次;乡村人口居住太分散,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这是乡村建设的难题。

  二、乡村振兴: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

  1.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979年,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乡村发展极其有限,经济建设的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加快以城

  市为重点的整個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1—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累计5369万公顷;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418.1万公顷;2000—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城镇人口增速是50.5%1;1980—2018年,城镇化率由19.39%增长至59.58%。

  城市不仅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实现了量的扩张,而且在质方面的提升也相当迅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全国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158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人民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交通、通信、水电、商贸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教育、卫生、科技、绿化、环保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十多年来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与乡村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8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1660万,贫困发生率1.7%1,是短板中的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2亿吨[7]132,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况[7]147,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3];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37%[8],近年虽有较大改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我国年基尼系数达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2。让1660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工潮”形成;2004—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方面,主要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2012—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新动能发展——明确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工农收入差距。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工农差别,首先反映在收入差距上。壮劳动力种田收入不足5元/月,而正式工人一级34.5元/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务工收入最高就已达到种田收入的10倍多2。

  乡村分散。截至2016年末,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943.1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9.82%,其中城市面积占46%,建制镇面积占54%[6];城镇常住人口约8.13亿,人均占地0.016公顷。而乡村国土面积为950.6万公顷,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荒山外,约5.76亿人散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3。城市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全覆盖较容易,也便于提高档次;乡村人口居住太分散,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这是乡村建设的难题。

  二、乡村振兴: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

  1.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979年,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乡村发展极其有限,经济建设的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1—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累计5369万公顷;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418.1万公顷;2000—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城镇人口增速是50.5%1;1980—2018年,城镇化率由19.39%增长至59.58%。

  城市不仅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实现了量的扩张,而且在质方面的提升也相当迅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全国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158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人民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交通、通信、水电、商贸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教育、卫生、科技、绿化、环保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十多年来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与乡村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8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1660万,贫困发生率1.7%1,是短板中的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2亿吨[7]132,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况[7]147,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3];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37%[8],近年雖有较大改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我国年基尼系数达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2。让1660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工潮”形成;2004—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方面,主要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2012—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新动能发展——明确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工农收入差距。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工农差别,首先反映在收入差距上。壮劳动力种田收入不足5元/月,而正式工人一级34.5元/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务工收入最高就已达到种田收入的10倍多2。

  乡村分散。截至2016年末,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943.1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9.82%,其中城市面积占46%,建制镇面积占54%[6];城镇常住人口约8.13亿,人均占地0.016公顷。而乡村国土面积为950.6万公顷,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荒山外,约5.76亿人散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3。城市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全覆盖较容易,也便于提高档次;乡村人口居住太分散,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这是乡村建设的难题。

  二、乡村振兴: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

  1.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979年,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乡村发展极其有限,经济建设的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1—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累计5369万公顷;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418.1万公顷;2000—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城镇人口增速是50.5%1;1980—2018年,城镇化率由19.39%增长至59.58%。

  城市不仅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实现了量的扩张,而且在质方面的提升也相当迅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全国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資产和投资性房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158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人民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交通、通信、水电、商贸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教育、卫生、科技、绿化、环保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十多年来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与乡村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8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1660万,贫困发生率1.7%1,是短板中的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2亿吨[7]132,

  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况[7]147,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3];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37%[8],近年虽有较大改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我国年基尼系数达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2。让1660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工潮”形成;2004—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方面,主要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2012—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新动能发展——明确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篇八:统计局乡村振兴

  聚焦三农领域主要矛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周颖颖;刘鲁嘉【期刊名称】《山东经济战略研究》【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4页(P11-14)【作者】周颖颖;刘鲁嘉【作者单位】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局【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全省农业经济规模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大省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也应看到,在农业发展质量、生产效率、主体带动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强力聚焦“三农”领域主要矛盾,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一、农业大省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近十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综合产能上取得较大成效。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相比苏、浙、粤三省,山东农业“大”的优势持续延续,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农业经济规模大。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多年居全国首位,农业经济总量远超江苏、浙江和广东,相当于列第三的江苏与山西

  两省之和。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棉花产量全国第二,粮食、油料产量全国第三,主要产品产量均高于江苏、浙江和广东。三是农业规模户占比高。我省有46.6万规模农户,数量四省最多,规模农户占全省农户的2.6%,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依次高1.1、1.0和0.9个百分点。四是机械化水平高。我省每万亩耕地拥有联合收获机13台,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多1台、9台和9台。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316辆,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多102辆、293辆和245辆。二、“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很突出普查数据显示,与苏、浙、粤三省相比,我省“三农”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经济总量速度和发展质量效益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发展动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农业产能“大”和“强”的不平衡。我省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低端产品偏多,竞争能力偏弱,农业大而不强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产出规模大,单位产出水平低。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58.7亿元,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812.7亿元、3102.4亿元和1271.8亿元。但从单位产出看,我省亩均增加值2456元,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少1382元、1323元和3317元。每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创造增加值18722元,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少15475元、20238元和12793元。二是主要产品产量高,产品综合效益低。我省粮食总产量自2012年首次突破900亿斤大关后,连续六年稳定在900亿斤以上,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重点产量均高于江苏、浙江和广东。我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下滑较快。2017年,小麦、玉米、苹果成本利润率比2012年分别下滑19.1、58.8和72.7个百分点。部分农产品成本利润率低,其中花生成本利润率19.8%,比广东低4.4个百分点;生猪成本利润率-4.4%,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低0.2、6.0和5.1个百分点;蛋鸡成本利润率-2.7%,比江苏低5.6个百分点。

  (二)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不平衡。我省农业发展势头稳定,增速占优,但农业结构转型步伐不快,农民增收潜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是农业发展速度快,结构转型成效弱。2017年,我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快1.5、1.1和0.7个百分点。但农业比重过高、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过高、农业服务业比重过低问题依然存在。2017年我省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比重为40.2%,低于浙江5.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比重为5.5%,低于江苏0.7个百分点。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18元,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低4040元、9838元和662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43(农村居民收入为1),分别比江苏、浙江高0.6、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三)乡村社会“基本服务”与“发展服务”的不平衡。我省乡村基础服务能力较高,但享受类、环保类等发展型社会保障资源向乡村倾斜不够,社会化服务向乡村延伸不足。一是教育资源丰富,医疗保障资源倾斜不够。我省有99.7%的乡镇有小学,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0.2、3.9和1.2个百分点。99.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与江苏持平,分别比浙江、广东高3.9和0.4个百分点。但卫生室和社会福利机构比重不高。全省60.8%的村有卫生室,分别比江苏、广东低28.1和22.1个百分点;87.8%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分别比江苏、广东低10.4和5.3个百分点。二是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较高,污水处理能力不强。我省100%的乡镇已经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1.6、0.5和2.5个百分点。99.3%的村垃圾集中处理,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0.4、0.7和9.0个百分点。但只有13.4%的村污水集中或部分处理,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依次低23.1、76.4和9.8个百分点;只有51.4%的农户使用净化自来水,比江苏、浙江和广东

  依次低41.6、37.4和10.7个百分点。(四)产业融合带动主体发展不充分。产业融合带动主体文化素质不高,产业布局不均,带动力不足。一是村均拥有农民合作社少。我省农民合作社总量多,达到9.0万个,数量四省第一。镇均拥有合作社数,为75个,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多28个、34个和49个。村均拥有合作社较少,仅为1个,比江苏、浙江均少1个,与广东基本持平。二是农业规模户结构不够优。我省规模农户数量多,村均数量少。村均规模农户6个,分别比江苏、广东少3个和1个。分行业看,种植业规模户多,占比为68.7%,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6.1、8.7和21.1百分点。渔业规模户占比为5.7%,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低11.3、15.8和18.5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我省农业经营单位数量多,从业人员少。平均每单位从业人员4人,分别比江苏和广东少1人,与浙江持平。从学历构成看,初中学历比重较高,占农业经营单位人员的53.0%,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9.4、12.4和4.9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只有6.5%,分别比江苏、广东低2.2和2.0个百分点。(五)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比重低,“三农”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部分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一是大棚面积占比不高。我省大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1.9%,分别比江苏、浙江低0.5和1.0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高。尽管我省全部乡村均通了公路,但只有65.2%的村通水泥路,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低28.5、14.4和31.5个百分点。只有20.7%的乡镇有高速公路路口,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低9.6、4.6和20.4个百分点。三是乡村文体设施和业余组织少。我省只有11.1%的乡镇建成剧院、剧场,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低44.0、23.1和22.7个百分点。7.9%的乡镇有体育场馆,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低18.2、24.2和41.9个百分点;72.1%的村有健身场所,比江苏、浙江分别低7.2和25.4个百分点。41.3%的村有业余文化组织,比江苏、浙江分

  别低6.4和21.2个百分点。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加快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着力解决我省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紧盯农业高质量发展,彻底打破城乡资源藩篱,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和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一)以“四新”促“四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加快“四新”促“四化”,全面推动农业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一是加快农业智能化。2017年,我省率先建立了省级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众创平台;浪潮集团的计算力支撑和大数据资源占据国内人工智能算法领域80%以上的份额,被誉为国内人工智能的隐形巨头。应充分利用我省技术优势,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从粮食、蔬菜、林果、苗木等农业十大优势产业入手,综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改造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二是加快智慧农业产业化。紧盯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以“四新”催生农业新的增长点,提高农业发展质量,重点应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建设智能温室、智能养殖场,鼓励龙头企业在生物育种、大田作业、高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推进“机器换人”;推广寿光市农业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和淄博市整县区建制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经验,加快培育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村电商孵化基地,全力推动智慧农业产业化。三是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新六产”的本质就是实现跨界融合发展。要重点解决农业“融合什么”“怎么融合”等关系问题,充分发挥诸如烟台苹果、潍坊蔬菜、金乡大蒜和泰安苗木等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拉伸产业发展链条、做好产业集聚文章,加速培育农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引领全省农业华美转身。四是加快农业品牌高端化。2017年,山东有5个品牌入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围数量与江苏并列第一。应进一步发挥我省农业品牌优势,加快推进“山东标准”建设,深植农业品牌基础,继续培育鲁花、龙大、张裕和得利斯等农业明星企业,提升企业产品研

  发、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形成一批代表山东农产品硬质量、高品质的名企、名家,提高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二)以“生态”赢“升级”,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紧紧抓住建立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机遇,加快农业向高效循环生态转型步伐,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加强耕地、林地、湿地等资源保护,推行减量化生产技术,建立绿色病虫害防控体系和面源污染监测网络,推进农业由掠夺性生产向节约型生产转变。二是大力保障食品安全。聚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强农产品检疫检验,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追溯系统。推广农产品监管最严格的“韭菜地图”和“双证”制度,试点其他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无缝衔接。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较为成熟的“上粮下渔”“猪—沼—果—菜”四位一体等模式为基础,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园区上马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渔结合等新生产业态,增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三)以“授鱼”成“授渔”,推动城乡资源高效互通。全力推进资金、人才和服务“三下乡”,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建强农业农村发展载体,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全面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大型农民合作社采取免租金带动发展或协议开发等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加快集体经济空壳村“脱空见实”。引导鼓励村集体通过领办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模式,拉长村级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确保村集体有钱办事,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全面推动社会服务下乡。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村服务消费的指导意见》精神,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个体经营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开发乡村服务市场,构建乡村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大众化、多元化、优质化的服务消费需求。三是全面建设发展载体。大力发展产城一体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区,以

  产业园区、生活园区“两区共建”为载体,推进产业兴旺,辐射乡村、惠及村民。山东作为18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省份之一,应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加强田园综合体带动作用,创新“村园”盈余公益金提取机制,实现乡村园区设施共建,市民村民成果共享。

  

篇九:统计局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更多的农民工返回输出地进行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的快速增收。xx地处浙西南,是农业大市,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为了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xx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近日,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抽取了10个村开展了一次调研。调研显示:xx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减弱,返乡创业人员增多,但返乡创业人数比例依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资金、人才和用地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需引起关注。

  一、xx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因

  (一)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的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上企业“机器换人”减员增效的实施,发达地区对农民工的需求下降,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返乡创业成为一部分有技术有资金农民工新的选择。

  (二)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xx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活力新xx、美丽大花园”的战略目标,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市场准入,开展财税、融资、用地、培训等各项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个人和家庭因素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从事职业地位较低的工作,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城市中的房租价格越来越高,生活消费也很高,大多农民工生活品质较差。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外地与家人、家族长期隔离,子女教育、照顾老人、故乡情结等都促使了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xx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一)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减弱,返乡创业人数增多。调研显示,10个农村样本点总人口约1.65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约2500人,占总人口的15.2%;近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约180人,占外出务工人口的7.2%。而2022年,这10个样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约2600人,近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约160人。从上述调研情况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判断:一是xx是个劳务输出大市。目前,xx农村每7人中就有1个外出务工。二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不高。近5年xx外出务工农民每14人中约1人返乡创业。三是xx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减弱,返乡创业人员增多。从2022到2022两年间,10个样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减少3.8%,返乡创业人数增加12.5%。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情况。

  1.多数外出农民工有返乡创业的意愿。2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有返乡创业的意愿;55%的受访者虽然也倾向于返乡创业,但因为没有可创业的项目、没有足够资金,对返乡创业感到迷茫。另外,19%的受访者表示在外打工收入尚可,已经习惯了外面的工作生活,不愿意返乡创业。

  2.开店是返乡创业的主要意向。当被问及返乡创业意向从事什么行业时,在有明确返乡意愿的26个受访者中,17人意向于开实体店,占65.4%,其中以开餐饮店

  居多;3人意向于开淘宝店,占11.5%;2人意向于办厂,占7.7%;2人意向于开农家乐,占7.7%;2人意向于流转土地,搞农业种植,占7.7%。

  (三)已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情况。本次调研,在10个农村样本点共走访了十多位已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面对面访谈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起点较低,资金有限,规模普遍较小,大致分为这么五类:一是开实体店,比如饭店、杂货店、装修材料店等,占大多数;二是开网店,或者网店和生产相结合;三是流转土地,搞家庭农场或大规模种养殖;四是凭借环境优势,搞农家乐;五是办厂,但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开店所需的起步资金不多,场地需求也不大,创业者基本不会遇到大的困难,办厂和搞农业种植就容易遇到资金、技术、场地或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困难。

  三、xx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

  调研显示,90%的村干部和82%的在外务工人员认为,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能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时,我们应看到,xx市作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对加快外出人员返乡的意义则更为突出和迫切。

  具体来说:一是有利于补齐新农村建设“人、财”短板。一直以来,xx每年都有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这批人经过多年在外打拼,掌握一定技术、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资金,若能争取返乡,则有利于补齐xx新农村建设人、财短板。二是有利于带回农村发展急需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在外经过长期“摸爬滚打”的农民工,素质相对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工返乡创业能直接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就近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四是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发展。农民工返乡多集中在集镇和县城,必将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作出贡献。

  四、xx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返乡创业缺乏资金支持。部分农民工通过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启动资金返乡创业,但仅仅依靠自有资金仍显不足。事实上,资金的关卡把许多农民工挡在了创业大门之外。本次调查显示,55%的外出打工者因为缺少创业资金和创业项目面对返乡创业感到迷茫。资金不足是绝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瓶颈”之一。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一般都是通过向亲友借贷来解决。多数返乡农民工对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等缺少条件而只能望“款”兴叹。

  (二)返乡创业缺乏人才支持。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数,而回乡创办的也以小规模企业居多。他们虽然在外打工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现代营销知识和管理机制,企业又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xx“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很多人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使得一些小企业招工难,招人才更难。如柯城区万川村某服装厂负责人反映,他们企业订单较多,但招工较难,附近很多村民嫌打工累收入低,宁可在家打麻将也不愿意来服装厂上班;服装厂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培训

  期间还发给一定的误工费,来学习的人也寥寥无几,学成后愿意留下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篇十:统计局乡村振兴

  某乡镇乡村振兴规划调研报告

  某乡镇乡村振兴规划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嫘祖镇位于西平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与舞钢、舞阳接壤。全镇10888户42429人,耕地63700亩,辖20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嫘祖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农业主产小麦、大豆、花生、油菜籽为主,畜牧产业发展以锦华肉食、丰集团、全国生猪交易市场为依托的生猪饲养、销售、肉食加工为一体的生猪产业;特色种植以打造好千亩丹参种植基地。20__年4月荣获驻马店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称号,11月顺利通过市级复验;12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先进乡镇。同时在今年12月份海南博鳌美丽乡村峰会上,我镇被授予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二、发展现状:(一)重点依托资优势,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一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不断夯实。今年夏秋粮食生产总量68995吨,主要农作物实现稳产增收,花生、大豆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再创佳绩。二是生猪猪产业发展已具规模。重点发展以锦华肉食、丰集团、全国生猪交易市场为依托的生猪饲养、销售、肉食加工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采取入厂务工、租赁土地、入股分红、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丹参种植中草药产业发展效益明显。重点发展以幸福合作社、众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带贫龙头的中草药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建立带贫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受益。止目前,幸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流转1500亩土地大力发展丹参种植产业,拟新建丹参加工厂,可吸纳20__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50余户贫困户转移就业。

  四是突出做好国土绿化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位于董桥村的河南泰如苗木有限公司打造300余亩、兰衣赵村众富种植专业合作社500余亩的苗木栽植、销售、绿化为一体的林木产业;张于庄村100余亩的片林,标准再提高,观赏、经济效益凸显;张店村灌渠西100亩片林围村林、20亩小游园,地理位置优越,张店、张老庄、谢庄、前小庄自然村3000余群众可直接受益;今年初张店村张老庄自然村20_米寨河已打通,是全县现存不多能全域贯通的传统寨河,形成寨河通、水系通,并且在寨河周围栽种槐花、高标准美化绿化的独特景观。

  (二)统筹协调,加大投入,镇村面貌明显改观。一是集镇实现精细管理,街道面貌焕然一新。采取措施推动街道管理规范化,坚持镇干部集中行动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现象进行管理,吕店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嫘祖公园新建水冲式厕所一个,对街道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安装路灯136盏,整治后的街道面貌更新,颜值更靓。二是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花海旅游小镇雏形具备。一是集中整治强基础。强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支部书记带头干,发动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垃圾清运工作由桑德环卫公司实行集中清运,配备垃圾清运车3辆,发放垃圾桶899个,日产日清。目前,全镇人居环境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二是路肩种花美化增新彩。在高标准绿化的前提下,认真做好路肩美化工作,确保三季有花,以环境美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到美化环境中去,今年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各村干部群众在35公里长的路肩上栽植上美丽的格桑花、北京菊、鸡冠花、指甲草、虞美人等。很多群众也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种上了各种乡间花草。现在在全县形成一个共识,到嫘祖镇去看花!打造嫘祖镇花海旅游小镇指日可待。三是公园建设大手笔。由黄河规划勘测设计院设计,占地120亩的嫘祖公园已经建成,先后投资20__多万元,新修园内园外道路1.5公里,高标准整治坑唐2个,栽植桂花、银杏、香樟、塔松等6000余棵,种植草坪1.95万平方,安装太阳能路灯96

  盏,公园南侧的文化广场和舞台已经建成,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配备齐全,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宋庄、常寺、李寨、圈王、洼郭、张于庄等12个非贫困村的文化舞台和文化广已全面建成,已实现全镇20个行政村都有文化广场、舞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情系三农,送戏下乡活动。全镇完成送戏下乡10场次,播放电影240场次,业余剧团和农民广场舞大赛的开展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兰衣赵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张店村被评为20__年度驻马店市老年体育“双创”

  活动示范村。三、存在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2、乡土人才回归难,人才振兴是最大短板。虽然目前在外人士越来越关注、支持农村,但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乡土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3、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4、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

  

篇十一:统计局乡村振兴

 为了彻底改善村屯环境提升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年开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重点对村屯周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以及村屯出入口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今年组织实施和完善村屯绿化168个实现了全县458个村屯全部绿化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生态宜居村屯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5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欢迎大家来阅读。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1一、目前开展情况(一)结合职能,打赢大气攻坚战役1.餐饮油烟专项治理。20__年5月起,由县城管局牵头,在县城建成区开展为期2月的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和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历时3个月,至20__年8月底,县城区332家餐饮服务单位和烧烤店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顺利通过验收。2.露天禁烧督查。我局重点加强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以及周边乡镇等露天焚烧落叶、杂草、垃圾行为的巡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20__年7月起,截至目前,共发现并处理近10起露天焚烧落叶、垃圾的行为。3.坚持扬尘治理。从20__年10月起,根据大气污染应急预案要求,我局洒水车坚持对县城区主要街道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冲洗,人休息车不休息,全面提升主次道路保洁水平。(二)狠抓落实,加强农村垃圾治理为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模式,由县城管局牵头指导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1.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5年,指导全县各乡镇制定《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制定村、组垃圾池建设参考标准,并指导乡镇规划选址。县政府投入386万元加大农村垃圾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新建、改建农村生活垃圾池3700多个;采购后压式垃圾运输车1辆、转运站配套转运车1辆、箱体可卸式垃圾收集车12辆。目前,全县27个乡镇生活垃圾全部运往乐山垃

  圾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20__年和20__年,县城管局争取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

  共计440万元,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我县研城镇宋高山村、周坡镇周坡村等45个行政村的垃圾收集设备设施进行了再完善。

  20__年,按省、市、县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计划分两批在我县周坡等乡镇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

  20__年,由县城管局牵头,投资约1500万元,建成周坡、竹园、马踏和研经等4座乡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并于20__年投入运行。

  2.扎实开展存量垃圾治理工作。20__年5月,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的要求,我局代拟了《__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方案》,会同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在各乡(镇)自查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查。经查,我县有500立方以上的存量垃圾6处,涉及5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研城镇、马踏镇、三教乡、高凤乡和宝五乡,总量35万吨。我局先后邀请上海昊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桑德新环卫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四川中都设计院等专业治理公司现场勘察,拟定治理方案。经反复对比,拟采用四川中都设计院提出的“采取用0.5cm以上的土工膜覆盖,再加盖50cm的土覆盖,种植草等防渗透处理”方案对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治理。20__年8月,我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治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相关事项的请示》,9月份,县政府批复同意“采取用0.5cm以上的土工膜覆盖,再加盖50cm的土覆盖,种植草等防渗透处理”方案对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治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发改局立项,并完成测绘工作,正在进行设计和地勘。

  目前,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2%;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50%。

  (三)常态治理,落实河道专项保洁。主要采用竹杆、鱼网等工具设置拦截网、人工清理等方式,实行全天轮流打捞保洁作业,对茫溪河县城区段河道进行保洁,确保河道整洁。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加强油烟管控,加大巡查力度,督促商家使用油烟净化器。2.加大洒水降尘力度,尤其在重污染天气,严格按要求实施洒水降尘频次。3.配合做好露天禁烧工作巡查。4.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20__年,在千佛镇、东林镇、王村镇和大佛乡等乡镇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届时,我县27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可就近运往附近的垃圾压缩转运站进行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__县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__年,我县乡镇每个村完善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点,3至5户有分类垃圾池,每个村建一个垃圾转运屋。县城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20__年,在完善45个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基础上,再争取省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资金,力争到_年,每个村完善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建4个垃圾中转站,实现90%以上的农村垃圾到达有效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2县林草局坚持生态导向,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一、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改造、农田林网修复完善、湿地草原保护与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__年共组织指导完成造林5.06万亩。保证各项工程建设质量,推动和促进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乡镇林业工作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人员起早贪晚工作在造林绿化一线,从规划设计到造林整地、栽植管护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全力推进村屯绿化美化。为了彻底改善村屯环境,提升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__年开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重点对村屯周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以及村屯出入口等重点

  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今年组织实施和完善村屯绿化168个,实现了全县458个村屯全部绿化,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生态宜居村屯,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村屯绿化中,生态护林员除完成自身管护任务外,在村屯绿化前期充当技术员,后期充当管护员,有效促进了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

  三、严格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20__年,我县共选聘生态护林员1038名,比20__年增加26人,涉及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管护面积林地、湿地、草原90多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既帮助1038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又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四、认真开展“四到户服务”工作。各乡镇林业站要结合自身职能,主动落实“四到户服务”工作。一是政策法律宣传到户。乡镇林业工作站通过出动宣传车、走访入户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县林业扶贫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共计发放各类宣传单5万多份。二是林农培训到户。组织开展了以普及林业基本知识、传授林木培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的到户培训,帮助贫困户了解掌握林业基本技术,提升林业生产技能。共计到户151户,培训325人次。三是技术支持到户。引导贫困户采用发展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服务,实现科学栽培管理。共计到户475户,技术支持服务1150次。四是涉林事项办理到户。通过简化服务流程,开展“一站式、全程代理”等便民服务,为贫困户提供精准服务。共计到户46户,办理事项84项。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3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一、加强城镇统筹。(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__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__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__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20__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__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__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二、推进垃圾分类。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

  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4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__年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一)农村低保保障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

  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__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__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__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__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__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__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三)农村特困人员。20__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__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__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二、20__年工作计划(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

  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55月9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__]8号)明确提出,“深度调研诸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打造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启动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已将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上报自然资源部争取作为全国试点。一、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内容围绕服务“三农”和“五个振兴”,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发挥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用,通过“一个库、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建设,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助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升级版。主要内容是:一是更新我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我市涉及乡村振兴的专题

  数据,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数据库。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五个振兴”开展典型应用示范。聚焦产业振

  兴,开发生产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惠农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生态振兴,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景区信息服务系统;聚焦文化振兴,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人才振兴,开发乡村人才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组织振兴,开发生活社区信息服务“一点通”和提升对接我

  市党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先后来我市进行了五次调研,广泛征求镇

  街(园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社区群众意见,不断丰富完善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切合诸城市实际,突出诸城特点。

  8月29日下午省厅测绘处曲伟刚处长带队,来我市进行了建设内容深度对接,会议梳理核实了各部门单位数据清单83项,增加了社区、景区、园区“三区共建”和“诸城模式”内容,增加了208个社区全景影像制作。第二天又分三组展开调研,一组召集社区办、农业局、经管局等单位详细调研数据提供、内容采集和系统建设等问题。另两组深入南湖区、龙都、枳沟三镇街(园区),走进社区,同社区干部、群众及田园综合体企业等面对面交流,补充完善了总体设计方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桑书记、刘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成立了刘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近日,市政府又专门组建了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班子,承担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参与“一张图”建设。所有参与的部门单位及镇街(园区)都落实了一名科长或分管领导作为工作联系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其中智慧办、农业、畜牧、人社、文广新、旅游、国土七个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办公地点在国土局。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尽快完成项目立项、招标。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需市政府批准项目实施,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技术服务,项目总预算1750万元,建议尽快落实立项招标,批复拨付项目配套资金。

  二是每周与省国土厅对接一次,汇报工作进展,接受省厅指导,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列出推进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近期主要加快完成数据梳理表提报,对接省国土厅推进7个示范应用系统技术设计。

  

篇十二:统计局乡村振兴

 助力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打扫活动简述

  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成效,1月10日,兴宾区统计局组织干部职工来到帮扶联系点里望村委,与村委干部一同对里望村环境卫生进行大扫除。

  活动中,大家纷纷拿着扫帚、铁锹等清扫工具,对里望村内道路和村巷里垃圾进行集中清扫。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的捡烟头,有的清理枯枝杂草、有的将清理出来的杂物和周边垃圾进行清扫装车、还有的对村民房前屋后的柴堆和垃圾堆进行了清理。大扫除的同时,呼吁村民讲文明、爱卫生,不乱扔乱倒垃圾,房前屋后摆放整齐,居家卫生干净整洁,共同创建宜居乡村、美好家园。

  通过此次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里望村整体环境面貌,为打造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

  

篇十三:统计局乡村振兴

 从去年经验看乡村振兴片区考核打分成绩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全年考核排名区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办公室要与各部门街道镇密切配合抓紧研究4月底前拟定观摩路线和观摩点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要有的放矢精益求精一些成熟的大项目比如茶旅小镇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都要巧妙设计嫁接进来

  乡村振兴会议讲话稿(三篇)(篇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水平。通过实地查看5个乡村振兴项目现场、听取有关街道镇的现场工作汇报,王部长通报了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情况,总的感到,今年的乡村振兴工作,各级要求比较严,工作标准比较高,各有关街道镇、部门和单位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希望在今后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去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精准施策,拼搏实干,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我区获第二名,工作中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一是乡村振兴树起了泰山样板。重点打造了3个示范区、14个示范村、20多个示范点,在全市两次示范区观摩考核中,均列第二名,争取奖补资金1275万元;培树“五社同行”“乡村记忆馆”“文化讲习所”等振兴样板,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树立了全市的样板。二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了全国标杆。总投资26亿元,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建设完成9大项目,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家认定,成为全省**年唯一、历史第四个创建成功的县市区。三是文明乡村建设

  迈上了新台阶。农村改水、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序推进,美丽庭院覆盖率达到13%、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7%、文明乡村覆盖率达到95%,均居全市前列。可以说,在农业经济占比较小,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取得这些成绩,完成了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任务目标,非常难得,实属不易,是大家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的结果。区委、区政府对大家的工作是满意的、肯定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三农”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问题。一是主观方面,发展的主动性、创新性、均衡性不强。有的街道镇、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解放不够、用心用力不够,对乡村振兴工作把握不透、理解不深、研究不足,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亮点不明显。个别村动员发动不深入,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主动破解难题勇气不足、招数不多,缺乏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比如,在农村闲置资产、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等方面,思路不宽,以地生财、招财引财的能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二是客观方面,考核成绩和重点指标优势不足。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从考核成绩看,我们在全市考核中是第二名,但与第一名新泰市相差了13.25分,比第三名肥城市只高出0.5分,差距非常小。从加分项上看:我区举办的省级以上现场会只有2个,全省推广的特色亮点工作只有1个,省以上宣传报道只有5篇,在各县市区中排名靠后。从重点指标看,今年市级重点调度两项指标:“现代

  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及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及提高幅度”,我区农业大企业少,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6家,纳统企业仅有14家,在6个县市区中排最后。从重点工作看,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存在垃圾收集收运设施落后、更换不及时、使用地埋式垃圾中转箱等问题,道路两侧环境差,去年观摩时很难确定道路环境比较好的路线;农村改厕普及率92.2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市级已经通报了全省考核情况,泰安市在全省考核成绩不理想,明确要求今年要打翻身仗,对各级、各部门和各项工作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要求每个县市区必须要全力以赴、奋起直追。对此,大家务必要高度重视,聚焦“五大振兴”任务目标,认真分析,横向比较,纵向赶超,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

  一、合力共为,再创佳绩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近三分之一,受疫情影响,全面铺开乡村振兴工作推后了两个月,但是对今年的工作,还是要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不降,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更快节奏推进落实,确保取得更好的成绩。各级各相关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在任务落实和人员配备、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方面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区委组织部要统筹做好组织振兴有关工作,抓

  好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软弱涣散班子整顿,大力提升村级保障能力,领办创办100家专业合作社,年底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村达到**%,过百万元以上村达到30%;要制定人才回引办法,积极引进大型社会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区委宣传部要进一步牵头抓细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工作,不断推出宣传乡村文化振兴经验。区人社局要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人以上,新建1处省级服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区农业农村局要发挥好牵头作用,继续开展村级“三资”清理清查活动,摸清底数,管护运营好村级资产资源,10月底前全面完成村改居产权制度改革。区农办、财政局要抓紧编制资金整合方案,加快项目实施,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包保部门、街道镇、第一书记要盯紧靠实,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各项工作要责任到单位、到人头,哪一项拖了全区后腿,省、市考核细则都能倒追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区委、区政府将严肃追究责任。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打造“齐鲁样板”是习总书记对山东的政治嘱托,是市委、市政府18项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之一。打造片区亮点依然是今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做到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各具特色、亮点成片。一要提高创建标准,抓好示范创建。对标全省一流、全市最

  优,打造全市领先水平的示范区和示范村。对工作重点和项目要再细化、再明确,继续实行领导包保,把任务落实到人、确定到天、压实到位。重点抓好王林坡、北部山区、花样年华三大片区中的示范村、示范点建设。邱家店镇要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4月底要拿出申报书,确保创建成功。王林坡片区要积极创建市级乡村振兴先行区。近期,区级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外出学习,主要到去年迎接全省现场会的地市认真学习经验,大家要把真经取回来,对照自身工作查不足、补短板,确保各项工作有新的提升。

  二要突出产业支撑,彰显休闲游特色。要充分发挥好农高区作用,做好科技孵化、成果转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构建互联全国的农业农村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全面启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数字乡村。要建设高质量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持续巩固提升原有项目建设,认真抓好新项目策划实施,再创亮点,再提成绩。要举办好泰山茶炒茶比赛、泰山茶博会等活动,持续推动泰山茶产业不断壮大。要提升泰山国际花木城影响力,举办好第16届苗交会,高标准建设苗交会配套设施和中转、展示、交易、信息四大中心,打造中国江北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基地。各街道镇要围绕“环泰城都市农业圈”“大泰山休闲旅游圈”,以休闲农业、生态颐养为主导,重点培植小津口、王林坡等特色村;培育大河峪猕猴桃、魏家庄草莓等6个采摘休闲游项目;建成曳尾园、泰山净舍等5处高端民宿,建设完善养心谷、上高庄园2个颐养中心。

  三要注重细节打造,认真准备现场。精心做好省、市现场考核准备工作。从去年经验看,乡村振兴片区考核打分成绩,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全年考核排名,区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办公室要与各部门、街道镇密切配合、抓紧研究,4月底前拟定观摩路线和观摩点,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要有的放矢,精益求精,一些成熟的大项目,比如茶旅小镇、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都要巧妙设计、嫁接进来。同时,省级要求好村、差村都看,这就需要我们在点上、面上进行充分准备、整体推进。

  四要加压奋进赶超,夯实重点指标。去年全省考核的两项指标:“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及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及提高幅度”,泰安市在全省排名靠后,市领导高度重视,对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约谈,明确将这两项指标作为今年泰安市对县市区考核的否决项。4月17日,市工作组到我区对这两项指标落实工作进行了督导。我区农业体量小,但是现代高效农业还有很大潜力,花样年华智能温室、魏家庄采摘园、花木城桂花园、苗木花卉市场、山农大实验基地、万亩茶园,都可以包装纳统。农业企业方面,虽然我们去年纳统14个,个数较少,但今年已经摸排出有增长潜力企业10家,重点培植康平纳智能染色、超泰宠物食品、世初食品、大江食品、新农方舟饲料、乐林饲料6家企业,要确保升规纳统3家以上。立勇同志、吴杰同志已经召开专门会议安排两项指标工作,农业农村局要牵好头,统计局、生态林业

  发展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紧密配合,各街道镇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做到应报尽报,应纳尽纳,确保年底这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三、攻坚克难,齐头并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和最大优势,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难点之一,要一体推进、统筹兼顾,在振兴中保护好绿水青山。一要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要突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持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道路“三通”等工作,年底确保生活污水治理村达到50%以上,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道路“三通”率达到100%。要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年内“美丽庭院”示范户建成数达到15%、全区每个村庄都要建有“美丽庭院”示范户。今年市级每季度将对各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暗查暗访和电视问政,对暗访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或连续两次暗访排名最后的县市区进行通报、约谈,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进行问责。区住建局、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农村局、交运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妇联和各街道镇等相关单位,要立足各自职能,对照市里要求,抓紧落实任务,确保不出问题。二要深度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当前,全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早已形成,村庄覆盖率连续多年达到100%,但是由于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考核力度不足,还存有死角盲区,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此,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死角盲区清理整治,努力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水平。

  三要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强化制度建设,实行零缝隙、全覆盖走访,将移风易俗宣传到每家每户,确保村规民约落实落地、落在群众心里。区级将委托第三方,每季度对各街道镇开展一次移风易俗和城乡环卫一体化民调,打分排名通报,及时掌握不足、改进工作,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抓好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希望大家担当作为,拼搏实干,创新争先,狠抓落实,推动“三农”工作提质增效,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继续在全市领先,为加快建设“富强和美泰山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二)(一)生态文明自然美。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的标志。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空气更清新,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

  (二)科学规划布局美。一是要根据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扩镇、并乡并村,使乡村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坚决处理农村违法用地、违章建设。二是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三是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三)生产发展殷实美。一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切实保护耕地,力争粮食丰收。二是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三是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发展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四)创业增收生活美。一是继续深化、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真正让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实惠。二是积极落实国家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税收优惠等政策,深入开展家庭服务、企业(单位)和优秀品牌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在家庭服务业就业。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为农民上学、医疗、养老、安居等民生需求提供物质保障,为幸福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四是倡导低碳生活,引导村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五)乡风文明身心美。一是重视村民道德建设,教育他们树立和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努力做到不迷信、酗酒、赌博、偷窃、诈骗、打骂、嫖娼、虐老、欺小。二是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

  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二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

  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开辟生态文化阵地,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坚持文化富民,科教强村。三是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四是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

  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工作机制,实行民主理村,依法治村。

  (六)村容整洁环境美。一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二是深入实施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应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三是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四是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

  五是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

  (七)民生保障和谐美。一是既要结合乡镇、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合理布局,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又要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相关政策,让广大农村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尽可能就近就读,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加强外出劳动力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三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残疾人保障、农村五保户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尽最大可能为农民提供方便廉价的医疗,千方百计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实现“病有所医”。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和改进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调处民事纠纷,尽可能在源头上解决与老百姓利益最相关的事,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和谐的生活。(篇三)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北京举办这次座谈会,目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共商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大计,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把农村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持续推动农村双创掀起新浪潮,保持好态势,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协调机制办公室,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双创风生水起、蓬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赋予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李克强总理强调,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都为农村双创送出了政策大礼包,为农村双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下面,结合学习中央精神,我讲五点意见,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准确把握农村双创形势特点我国农村是广阔舞台,农民群体人多力量大,农业农村蕴含巨大的创造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创业热潮,大体上分三次。第一次是乡村集体和能人创业。上世纪

  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大举发展工商建运服等二三产业,乡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农村能人纷纷加入创业队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的本质就是农民创办企业,在农村创办了各类产业的过程,曾经一度形成了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次农村青壮年就近创业和进城务工经商创业。1992年邓小平同志考察南方讲话之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转型,大量青壮农民工就地就近或到城里务工经商创业,同时大量城镇体制内人员“下海”到农村创业,带来了新一轮农村创业浪潮。第三次是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为农村双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要素和更大的舞台,推动形成了农村双创新热潮。

  (一)农村双创人数不断增多。主要是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主、城镇和“海归”等返乡下乡人员,统称为“雁归”,近5年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目前,返乡下乡农村双创人员达740万人,其中农民工约占7成,平均年龄44.3岁,高中和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40.7%。他们与本乡非农创

  业的3140万人一道,共同形成磅礴的农村双创主体力量。(二)农村双创领域不断拓宽。据调查,82%的返乡下乡双

  创项目属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广泛覆盖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艺制造等特色化、小众类、中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

  (三)农村双创水平不断提高。54.3%的返乡下乡双创主体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创业创新,创办的大多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产业,现代要素投入增加,89.3%是多人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抱团创业,管理方式更新。

  如今,全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从一条条创业大街的创业者,到农村企业“内部双创”的大工匠,再到投身“互联网+农业+扶贫”的“农创客”,越来越多来自农村双创、涵盖一二三产业的人们投身其中,被中央领导热情地赞扬为中国乡镇企业的2.0升级版。

  二、深刻认识农村双创重要意义从各地实践看,农村双创是一支庞大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红利,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解决当前矛盾提供了新办法,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一是为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新要素。农村双创人员带着深厚的农业情怀,利用多年打拼积累的技术、资金、经验和市场渠道

  开展双创,实现理念回农、人才回归、技术回乡和资金回流,带动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提升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

  二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了新动能。农村双创人员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动者、城市文明的传播者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给农村留下了资源要素、资金技术、产业体系、经营理念、营收模式,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强大的引擎,成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为农民就业增收增加了新渠道。农村双创人员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他们以创意为源带动创新,以创新为魂带动创业,以创业为根带动就业,形成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良性互动格局,平均每个经济实体可带动8个农民就业,他们在自己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的同时,也使农民分享到双创带来的红利,带动小农户一起奔小康。

  四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增补了新力量。农村双创人员大多既懂城市、又懂农村,他们以工业化理念搞生产、以市场化理念搞营销、以城镇化理念搞融合,增强了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架起了城乡互动融合的桥梁,探索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新模式。

  总的看,农村双创激发出了亿万农民的想象力、创新力、创

  造力,农村广阔天地任他们挥洒豪情、施展才干,广大农村真正成为他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三、紧紧抓住农村双创良好机遇党的十九大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重大政策导向。我们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再造农村创业创新新辉煌。首先是政策推动机遇。国家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环境越来越优,给农村双创带来更大空间、更好机遇。我们要看到这一点,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其次是基础条件机遇。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条件逐步改善,以全程冷链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向农村加快延伸,改善了农村设施条件,提升了流通效率。第三是对接主体机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越来越成熟,总量已达到400万家,农村的经纪人、供货商、分销商、共享农庄等大量涌现,为农村双创提供了更多平台载体。第四是消费升级机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农村双创带来了无限商机。现在到农村吃喝玩住、赏花摘果、农事体验、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22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7400亿元、农村电子商务成为1.25万亿元营业收入的巨大产业。所有这些,

  都为农村双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四、牢固树立农村双创新的理念新时代,农村双创不能再沿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办法,

  不能搞坐等上门、一成不变的旧模式,要特别注意以创意促创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一要树立大农业融合双创理念。现在人们对农业的功能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满足于提供吃饱喝足穿暖的原料,更需要一些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生态文化功能,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休闲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多种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要树立大市场抱团双创理念。现在的市场是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市场,要搞出名堂、树立品牌,仅靠单个主体“唱独角戏”“跑单帮”已很难实现,尤其很多新主体是搞农业的新生力量,经验不足,难以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这就需要通过联合与合作模式开展双创,组建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的双创联盟,抱团闯市场。

  三要树立大生态绿色双创理念。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稻田就是湿地,麦田就是绿地,油菜田就是花海,草原就是屏障,森林就是碳汇。农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能够给人们提供清心养眼洗肺的好去处。搞双创,要把农业的绿色价值挖掘出来,不仅生产各种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提供更多清新的空气、洁净的

  田园,打造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稻花麦浪、绿草牛羊、荷花锦鲤、鸡鸭成群相映成趣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四要树立大网络联通双创理念。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农村双创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现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腾笼换鸟”“鸟枪换炮”“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一系列新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农村双创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把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等各环节连在一起,实现产品相通、信息相通、服务相通、利益共享,打造“互联网+”农村双创新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网上农场、网上农家乐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藏在深山无人知的优质土特产品更多地摆到城里人的家中。

  五、积极推动农村双创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抓政策、建机制、育主体、树典型、搭平台,推动农村双创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布了1096个农村双创园区,印发了指导园区(基地)建设的意见,遴选推介了200个农村双创带头人和100个典型县,组织了3万多人参加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大赛,近期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但也要看到,农村双创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支持政策散、服务指导缺、创业融资难、人才留不住等问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

  观念、创新思路,为农村双创主体清障搭台、营造环境。要在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起相互协同的支撑体系,将农村双创引向深入。

  第一,健全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创的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大督导力度,推动落实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八大政策礼包”,实施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构建全链条优惠政策体系,尽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农民勇于创业、各方参加创业的新机制。

  第二,打造平台载体。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地资源禀赋,联合相关部门培育一批国家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在规模种养、采摘分拣、物流保鲜、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电商营销等环节开展创业创新,打造从低端到高端梯次发展的产业链条。

  第三,培育人才队伍。抓住农村双创主体培育这个“牛鼻子”,把支持农村双创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合起来,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和百万人才培训活动,到2020年培育40万人次农村双创人才。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打造一批标准高、服务优、带动作用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市县政府设立农村双创联合服务窗口,

  建立健全农村双创协调推进机制,讲好双创故事,宣传好模式好经验,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同志们、朋友们!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如今,农村双创风生水起,一定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再造新的辉煌。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农村双创,迅速在全国农村掀起双创热潮,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机构和广大农村双创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双创必将创出新天地,乡村振兴必将给农业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农业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一定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一定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篇十四: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

  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20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

  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20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

  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四、几点建议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

  

篇十五:统计局乡村振兴

 六盘水玉顶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六盘水玉顶村乡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你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村民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

  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意见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

  业态。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十部的培养、配备、使

  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推荐访问:统计局乡村振兴 统计局 振兴 乡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