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10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10篇

2023-04-29 08:2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

  创业教育

  路径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支撑,农村将产生更多的创业机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要应时应景,积极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新农人”、“农创客”,为“助凤还巢”施一臂之力。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破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人力资源匮乏难题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可见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融合,成为协调解决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二)课题界定

  创业教育正成为新时代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本课题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以教育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研究,系统分析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在此基础上,寻求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2015年开始,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蓬勃兴起。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类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浙江大学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林伟连、吴伟,2017)、大连大学的“三层次、四平台”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李玉光、王谢勇,2017)、云南农业大学的“三融合、五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吴伯志、唐滢,2017)、燕山大学的“一体两翼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冯智恩,2016);二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各个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刘

  武,2017)、课程缺乏体系(林于良、曾晨,2016)、教学方式落后单一(邢爽、王艳杰,2019)、师资力量薄弱(刘武,2017;张玲,2020)、实践平台单一(李虹,2019;尹小石、杨

  楚,2020);三是提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胡金焱,2018),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马永斌,2015),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邢爽、王艳杰,2019;尹小石、杨

  楚,2020),打造“互联网+创客教育”师资队伍(吴红珊,2018)等。

  现有的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进行的探讨和改革实践,为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已有研究几乎没有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将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进行分析。因此,本项目将创业教育嵌入乡村振兴战略,讨论高校创业教育如何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以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创业教育正成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培育体系以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在“乡村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深入思考创业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形式,思考如何以乡村需求反哺高校创业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序开展,解决乡村振兴需求和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大学生“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返乡创业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提质赋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本项目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社会背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拓宽了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可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寻求有理论支撑、数据论证、视野前瞻、风险可控、切实可行的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索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联动机制。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第一,调研分析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

  第二,梳理剖析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

  第三,寻求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提升路径;

  第四,提出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1、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

  为培养出契合市场需求、能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农创客”、“新农人”,本部分打算以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①高校大学生素质与返乡创业意向;②大学生返乡创业类型与合作模式;③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④大学生返乡创业有何政策诉求。通过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归纳梳理,系统分析我国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从而为探索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

  2、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率及创业成活率都不太理想,大学生返乡创业举步维艰。当前由高校扶持运作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的案例较少,且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产业,与专业结合度差,创业持续时间短,外部支持系统乏力。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不强与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迫切不协调、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乡村需求不配套、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不协同、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支持系统碎片化、断点化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本部分打算从大学生返乡创业一些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并就造成这种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3、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现路径

  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顺应国家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实践方法,协同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寻求通过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路径,以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为加强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培育体系建设,从如下路径展开分析:①发挥高校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引导作用,探索将返乡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强化返乡创业价值观和职业观教育;②调整高校返乡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将“返乡创业”元素植入到课程结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中;③搭建高校返乡创业教育实

  践平台,打造校政、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④构建“全链条式”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体系,为返乡创业项目提供资源、技术和团队支持和决策“问诊”;⑤建立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跟踪反馈机制,通过对创业者的后续反馈,反哺高校创业教育,以不断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生态链。

  4、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为增强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本部分将从以下方面入手:①以培育乡村创业价值理念为指导推动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②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主线推动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③以分众的返乡创业培训体系构建为导向推动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④以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帮扶为抓手推动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⑤以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为保障推动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

  (三)研究重点

  1、客观全面评估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这是本研究重点所在,以寻求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寻求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路径,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力争有所突破之处。

  (四)创新之处

  本研究从协同育人视域出发,将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系统思考高校如何“助凤还巢”以及乡村需求如何反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寻求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现路径,从而培养出契合市场需求的“农创客”、“新农人”,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思路

  本项目在充分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在保证研究前瞻性及实用性的前提下,首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进行评估;接着,从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分析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然后,寻求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路径;最后,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图1研究思路图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研究中,将综合运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相关问题的研究。比如,在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分析时,拟运用调查分析法,即通过问卷调查、电话信函或实地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拟采用案例分析法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问题进行分析。

  (三)实施步骤

  2020年9月——2020年12月

  细化研究方案,开展相关调查、访谈。

  2021年1月——2021年6月

  整理调研资料,完成数据处理,出具调查报告。

  2021年7月——2021年12月

  在项目组成员交流讨论基础上,撰写项目分报告。

  2022年1月——2022年8月

  修改和完善研究报告,鉴定并结束项目研究。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发表教研论文;

  2、形成研究报告;

  3、建立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资料库;

  4、高校返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及实践平台搭建的试点方案;

  5、借助“互联网+”大创赛,进行返乡创业项目的培育及孵化。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项目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课题负责人前期对高校双创教育的相关情进行过追踪,对其有了较为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路径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此研究基础的铺垫之上,课题组能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研究。近年来,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省市级社会科学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及政策改革咨询经验,并以独立作者身份在《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教育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统计与决策》、《财经论丛》等

  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6篇,这些将为本项目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本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长期致力于承担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大学生创客实验室、高校合作联盟等项目建设活动,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咨询指导活动,有着丰富的创业指导实践经验。

  (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1、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独著

  2、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独著

  3、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比较研究,论文,独著

  4、基于学科竞赛的外贸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策略,论文,独著

  5、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管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独著

  6、地方高校“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独著

  7、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人才教学改革趋势研究,论文,独著

  8、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问题研究,论文,独著

  9、关于《专业文献选读》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独著

  10、基于“知行统一”的《零售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论文,独著

  (三)核心观点

  1、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及其素质的培养,要以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突破口,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寻求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实训示范基地,达到整合并拓展学校的实践环节教学资源。要借助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2、地方高校应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两大主题,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特点,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有目的地培育和建设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群、专业群,以促进高校教育融入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借此增强地方院校办学特色,提升地方院校办学水平。

  3、地方本科院校应将创业教育嵌入乡村振兴战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实践方法,协同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为“助凤还巢”施一臂之力,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

  4、地方本科院校应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既能契合社会需求,又能将专业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工作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林伟连,吴伟.以“IBE”为特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

  2、李玉光,王谢勇.大连大学“三层次、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3、冯智恩.浅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燕山大学“一体两翼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例[J].教育探索,2016(7)

  4、吴伯志,唐滢,葛长荣,等.“三融合、五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构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

  5、邢爽,王艳杰.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保障支持[J].经贸实践,2020(3)

  6、李虹.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

  7、刘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

  8、尹小石,杨楚.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

  9、吴红珊.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8(5)

  10、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

  1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

  12、周成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融入研究[J].教育评论,2017(02)

  13、徐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

  14、赵俊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J].开封大学学报,2019(9)

  15、卫爱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引模式[J].乡村科技,2019(10)

  16、胡林春.基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7)

  17、赵排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引导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19(2)

  18、林于良,曾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19、王红蕾,安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

  20、李悦,王振伟.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3)

  课题编号:7876

篇二: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第37卷第4期甘肃科技Vol.3No.42021年2月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Feb.

  2021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SWOT分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赵来娟1,苏春蕾2,张晓兰1,何国莲1(1.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70;2.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甘肃通渭743306)摘要: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通过SWOT分析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院校;图书馆;乡村振兴;SWOT

  中图分类号:G258.6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

  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

  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实现过程需要同时加强经济建设、政

  1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的SWOT分析1.1优势分析农业院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文化传播

  的前沿阵地,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较强的现代化设

  备与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等优势,从而使得农业院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⑴。文化建设除了继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民间

  文化,提高农村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以及改善农村

  校图书馆能够积极参与到振兴乡村文化、扶贫攻坚

  战略中。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等自身丰富的内容,还在为其

  他领域的推进提供精神上的动力。1.1.1馆藏资源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可

  以满足农民不同的需求。图书馆内A类(马克思主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第6章第37条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

  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

  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该条款明确规

  定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完成为本校教学、科研、教

  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D类(政

  治与法律)图书可以满足农民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的需求;有关民生问题的馆藏

  师和学生读者主体服务的前提下,必须树立起向社

  会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资

  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能⑵。作为

  图书馆尤其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乡村振兴中有着特

  图书资源可以解决困扰农民群众的包括法律、土地

  承包、农村医保、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专业的农业

  科技图书资源针对性地解决农民朋友在实际生产过

  程中遇到的难题,更新农民群众传统的耕作模式和

  落后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寻找科技致富的新途径;

  优质的人文文化图书资源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殊重要的作用。因此立足农业院校图书馆文化信息

  服务发展现状,运用

  SW0T(strength,weakness,oppor-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tunities

  and

  threats)分析方法,探索研究高质量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策略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以甘肃

  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运用SWOT方法,分析农业

  1.1.2信息技术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在5G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

  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给用户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型

  服务,将馆藏资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高效、便捷地传

  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提出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播到农村居民端;利用专业的搜索技能及时给予农

  第4期赵来娟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SWOT分析79村居民最新最权威的信息;凭借过硬的信息化技术

  和丰富的网站、公众号建设经验,帮助农村建立地方

  美食、乡村文化、土特产等智慧网站和公众号,弘扬

  和宣传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农村

  观光旅游。1.1.3专业人才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掌握图书情报学理论知

  识,具备信息咨询、检索、开发的专业人才队伍。农

  业院校图书馆大多数建立了不同专业背景的高学

  历高职称学科馆员团队,甘肃农业大学学科馆员链

  接学校各学科农业科技专家,可与他们协作,发挥他

  们的农业生产、养殖种植技术优势,提供深层次个性

  化信息服务。毫无疑问,农业院校图书馆具备图情

  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双重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是

  农业院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到振兴乡村文化、扶贫攻

  坚战略中的重要保障。1.2劣势分析1.2.1服务理念转变滞后受图书馆传统工作理念的影响和束缚,有一部

  分馆员对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还存在

  认知偏差,近一半馆员对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工作持支持态度,认为图书馆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有一些馆员持不同态度,认为参加不参加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无关紧要,甚至

  有些馆员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是其他文化等行政

  部门的责任,与图书馆尤其高校图书馆毫无关系。

  总之,对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作的理念转

  变滞后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一

  大障碍。1.2.2服务模式与需求不匹配农业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乡村居民读者的需求存在很大鸿沟。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通常为大

  学生、教师等高学历人群,对信息技术和检索能力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乡村居民读者文化程度相对较

  低,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符合高

  校师生现代化、自动化的服务模式,这将降低乡村居

  民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体验。1.2.3扶贫能力待提高虽然农业院校图书馆具备一定的专业人才队

  伍,具有开展乡村文化信息服务的优势。但要从事

  深层次的乡村文化振兴帮扶工作,不仅要懂图书情

  报、农业科学等专业技能,还要掌握文化,经济、乡村

  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深入了解乡村风土

  人情,具备与农村居民交往的能力,这就对馆员的知

  识结构,文化背景,人文素质,沟通技能等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1.3机会分析1.3.1政策环境优越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健全乡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

  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2018年2月甘肃省指定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

  见》指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焕发文明乡风民风新

  气象,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叫

  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也

  做出《甘肃农业大学服务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计划》,助力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为

  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发出“甘农声音”,

  贡献“甘农智慧”,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高校,一

  系列重大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安排和部署,为农业

  院校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拓宽服务领域、助力乡村

  振兴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1.3.2农村居民需求旺盛信息的闭塞和不均衡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障

  碍。在贫困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经济

  轻文化”的扶贫认识误区,但在少部分先富起来的农

  村精英人80甘肃科技第37卷了,他们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开发与相应的信息服

  务产品,这对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形

  成了巨大挑战和威胁。1.4.2网络信息服务的竞争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在农村的普

  及,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便捷化、智能化,图书馆不再是唯一渠道,这对以文献信息

  资源为主体的传统图书馆提出了挑战,迫使农业院

  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按照农村

  居民“需求菜单”提供更加“对口合味”的信息服务。

  此外,网络的便捷性与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

  设的滞后性,使农业院校图书馆无法吸引更多的用

  户。2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的对策2.1整合农业文献,提供特色馆藏资源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馆藏优势,调整馆

  藏结构,整合农业文献,有针对性的建立特色馆藏

  资源。将有关农村居民民生问题的法律法规馆藏资

  源分主题制作成小册子并通过网络即时工具推送,利于农村居民阅读学习;将馆藏多媒体资料、优秀经

  典影视作品和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音视频资源进行筛

  选加工,制作成点播平台,利于农村居民阅览;搜集

  整理地方特色文化,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库,满足其阅

  读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资源的需求;开发农业

  信息远程服务系统,让农村居民在家中快速检索到

  所需农业科技信息进行下载阅览,同时也可以荐购

  自己需要的与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相关的书刊资料。2.2参与学校科技扶贫工作,提供科技强农策略农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中肩负着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图书馆积极参与学校4大

  工程16项工作任务,全面配合乡村振兴人才的培

  养,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以科技项目、科技平台为载

  体,做好“三农”服务。配合学校课程体系调整和实

  践教学育人计划的人才培养工程,购置相应的图书

  资料和相关数据库;配合学校“品质农业”科技引领

  工程,积极参与新型科技智库建设,与图书馆自建专

  家数据库链接,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线上

  线下同时服务的专业化智库人才团队,进而为服务

  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咨询平台。2.3加强新技术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技术也在很

  短的时间内在各高校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早已开通

  微信服务,并与超星移动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馆

  藏电子资源链接,农村居民可以直接关注公众号使

  用开放资源。基层文化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请求农业院校图书馆的技术支

  持,比如建立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宣传网站或公众号、建立地方特色产品展示平台和营销小程序,建立绿

  色农特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播平台,促进当地文化品

  牌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4调研农村居民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馆员们通过帮扶基层工作,服务对口基

  层单位的形式,带领大学生助理馆员,熟悉农业生

  产、了解当地农村情况,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农耕

  文化、特色产业、农特产品,培育当地乡土文化人才,激发农村居民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逐步培养农村居

  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责任意识叫主动调研农村

  居民信息需求,按需培训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农技专

  员,构建常态化跟踪服务和服务评价体系,提供个性

  化信息技术服务。3结论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可

  以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同时

  体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职能。农业院校

  图书馆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牢牢把握外部和

  内部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甘肃省的乡村振兴

篇三: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有关乡村振兴的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介绍几篇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曹德旺等人合著。该书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策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和路径。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是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2.《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一份权威性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报告涵盖面广,数据支持充分,是了解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

  3.《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农业专家金振林等人合著。该书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介绍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措施。该书内容实用、切实,对于农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乡村振兴:历史机遇与政策选择》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等人合著。该书以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和实施路径,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实践意义,是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书。

  以上四本书籍均涵盖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既有政策性的报告和研究报告,又有针对实践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分析。通过深入阅读以上文献,对于了解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路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并对于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路径。

篇四: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两篇

  篇一

  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地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步伐,成就喜人,感触良多。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想起了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奠定他后来指导革命实现战略调整的思想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发端的。而作为学者,费孝通先生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尤以描写中国农村的《乡土中国》最为有名,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仍然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费孝通先生调查研究的农村,是解放前的农村,现在的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但其实,静下心来观察,其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仍然强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实质并没有变。

  《乡土中国》中有个主要的观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文字是人与人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虽然说我们现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在大部分农村,仍然是相对安定的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味道仍然很浓。大家沟通联系的方式,仍然是日常的语言,风俗中的社交。文字的力量,在这里仍然是很有限的。

  这让我想起在苏区学习中,看到的许多红军宣传画和宣传标语,无不生动形象、直白易懂,很接地气。但按照乡土社会的理论,如果只停留在绘画和文字上,我们党和红军的思想,就很难有效传达到农民中,就很难得到他们的重视和认同。这里面的功劳,首先要放在我们的宣传队上。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特别重视宣传队的建设,他们深入细致、进村入户去宣传解释,并编出民谣、排出节目,吸引老百姓。同时,我们的官兵,也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帮挖水井,朱德同志帮收水稻,扛粮挑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党的理念和作风。这样一来,虚实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了党的宗旨,实现了党的意图。

  相比之下,新时代我们党的宣传手段、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鲜艳醒目的标语,制作精美的壁画,报纸、电视、手机,全方位、立体式的轰炸。但从老百姓的反应来看,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有点像翻拍的《西游记》、《红楼

  梦》,虽然特技特效进化了,但是却打动不了人心。

  究其原因,我看也可以从乡土中国的特点和党的历史传统中体会一二。一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如革命时期的宣传队那样,带着热心带着感情,把党的思想和政策,用老百姓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传递解释给他们听;二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率先垂范,与老百姓一道去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从中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如果没有这样去身体力行,我们的好政策,可能就只停留在纸上、墙上,停留在领导的视察调研里,停留在典型学习的样板中,却进不了老百姓的心、入不了老百姓的脑,最终一阵风吹过,一地鸡毛,过阵子换个口号换个牌子,行礼如仪,再来一遍。问题没有实质解决,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看着宣传栏上红灿灿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如诗画卷如在眼前。但,实现它,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也令人心有戒惧。

  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温党的历史、重新聆听乡土中国的深沉回响,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务实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实践,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和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篇二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水,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既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乡村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

  一是要夯实乡村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用水利益问题,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水利保障。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小流域的治理和小型水库、水塘的除险加固,补齐农村水利防灾减灾的短板,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打好碧水保卫战。农村生态宜居,关键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的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称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渔港、乡村小流域、河塘清淤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基本消除村庄黑臭水体。建立农村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河道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彻底改变河道脏、乱、差现象,确保河道清洁畅通。在石底村和上洞村,基本在没有看到黑臭的水体和成片的垃圾,村容村貌比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有了较大的改观。两个村都实现了通自来水,但仍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提高农村居民饮

  水质量。

  三是深度挖掘水文化,突显南粤特色的乡风文明。“择水而居”即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的天性,丽江、大理、周庄、宏村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因水而兴,体现中华民族人水和谐的文明历史。要深入挖掘反映我省农村地区治水的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等古水利工程遗产,加强我省古遗产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水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江河文化创作,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突出具有南粤特色的水文化作品。在石底村就发现了一个“一泉润三县”的故事,在清朝初年,在罗定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泉眼,并修建渠道分了三个出口分罗定、郁南、云浮三地,并于1954年签订了保护和分水的公约,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和谐共生的良好民风。要以水为纽带,结合特色小城镇休闲旅游建设,推进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清水河塘、生态河塘、景观河塘、可游泳的河塘,实现一村一景,提升乡村水韵。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才刚刚起步,推进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水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生态优势,促进农业兴旺、农村生态、农民富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共享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就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就能早一天实现。

篇五: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科技风

  2021年

  月理论研究DO#

  10.19392/j.

  cnki.

  1671-7341.202103062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研究南英昭通学院云南昭通657000摘

  要: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內容,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促进乡村

  振兴,为乡村振兴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乡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三下乡”社

  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做岀了明确

  重要的,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将先进的思

  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接下来的社会经济建设工作做

  岀了重要决策部署,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

  想、知识和技术带到乡村地区,这是推动乡村发展建设,实现

  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新经济时代,要做好“三农”工作,就要从振兴乡村着手,真

  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从

  很多高校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没有

  对其制定长期规划,只考虑当年社会实践活动如何开展,这

  就导致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往往是年年变换实践地点,没

  有形成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社会实践基地。这不仅影响了

  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贫困现状,

  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平衡发展。一、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高校“三下乡”团队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导致历年来的社会实

  践成果、记录资料等数据信息无法进行纵向比对,难以总结

  结构不断深化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问题越来越突

  和分析岀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不断以及改正方

  岀,导致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失衡,给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

  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

  经济发展进步,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法。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可以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实

  践内容缺乏新意等等,这就导致学生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

  践的兴趣不高,缺乏热情,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经验,

  实践活动不符合当地农民的期许等等,最终导致高校“三下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岀并实施以来,我国的乡村建设工作

  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当前已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需要对乡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大的乡”社会实践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长期持续开展该社

  会实践活动⑵$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策略(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性资金设备等物力资源,更需要广大青年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

  设潮流之中,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当

  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对推进高校“三下乡”社会实

  践发展,提高实践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在教

  学中,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将教学与现实生

  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家当前发展形

  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流

  砥柱。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机结

  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建设缺少优秀青年人才的紧迫情

  况,同时对完善高校教育,促进育人体系建设也具有极为重

  势、政策战略等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提高重视,

  增强积极性,主动参加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

  要的作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

  有效的嵌入,有助于推进高校实践育人意蕴有效深化,对提外,学校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应做好相应的组织规划工

  作,特别要做好长期计划,并对相关教师加强培训,提高教师

  的实践指导水平,丰富实践经验,有效推动高校“三下乡”社

  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培养和锻炼作用,让大学

  生对实践产生了更为深刻地体验和认识,这对丰富大学生的思想,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

  意义⑴$除此之外,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我国乡村输送

  了大量新鲜血液,针对当前我国大量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求学

  会实践的发展进步,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二)

  创建“三下乡+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必须

  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缓解作用。最为

  加强重视,做好长期实践规划,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卞"理论研究提供服务。因此,高校应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深化与实

  践基地的项目合作,为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建长期

  有效的实践平台,使“三下乡”实践活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实现常态化的管理与发展。同时,高校应针对实践

  基地的有效需求,不断完善高校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为长

  期定点开展“三下乡”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3-$(三)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在开展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材

  料做好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

  媒体平台以及其他媒体渠道,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

  报道,大力推广实践经验$对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典

  型事迹,学校宣传部门应抓好关键点,全面强化宣传工作,树

  立典型实践团队,打造品牌实践项目,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

  入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中力,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

  供服务;另一方面,对高校加强实践教育建设,提升实践教育

  成效,促进高校教育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

  精确战略定位,加强“三下乡”针对性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乡

  村的实际村情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基于这一客观情况,高校

  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校情村情,

  实施精确战略定位策略,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针对性,

  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实践服务,从而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实施高效治理,构建文明乡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例如,涉农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农业方面的社会实践,改良

  耕地土壤,更新农作物品种等等,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村和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富裕,真正实

  现乡村振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4-$(五)

  开展“游学体验”活动,助力“三下乡”社会实践近年来,高校为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积极探索

  “三下乡”社会实践需要与高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途径,为了

  让学生更好的有效服务基层、接受锻炼,提升自我,很多高校

  采取大学生“游学体验”活动方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组织

  大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感受乡村的发展变化,从而有效

  培养大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乡

  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树立其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的伟大

  理想。不仅增强了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影响

  力,而且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扩大了

  “三下

  乡”社会实践的活动覆盖面,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以及综合

  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做好优秀人才

  储备。(六)

  增强岗位实践,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质量要有效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质量,必须加强岗位

  实践锻炼,这是助力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也

  是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要有效落实乡

  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培养优秀人才,高校必须紧跟时代

  发展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实践培养。通过高校“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到基层一线岗位中,在岗

  130科技风2021年1月位上接受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素养,真正培养复合

  型实践人才。高校应广泛组织发动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高

  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乡村岗位中进行实习,增强大

  学生岗位实践体验,积累社会经验,增长本领才干,促使大学

  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当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

  强有力的青年人才支撑。四、结语总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岀,有效缓解了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中缺少青年人才的困境。但高校在

  实施“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时长被压缩、内容虚化、重点偏移、难以持续等等,这都影响了“三下

  乡”社会实践活动价值的发展。因此,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战

  略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制定科学

  合理地解决策略,加强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建设,真正实

  现乡村振兴。参考文献:[1]

  李茂平,陈瑜.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

  会实践模式创新与实践[J].湖北农机化,2020,(6)(42-44.[2]

  于晓平,黄彦琳,黄文婷.乡村振兴与大数据背景下

  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

  ——

  以河池学院为例[J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4)(68-71.[3]

  屈先锋.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

  实践的价值评析与对策[J].湖北农机化,2019,(19)(42-43.[4]

  唐智,董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暑期“三下

  乡”的改进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2)

  :97-102.基金项目: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

  品项目:躬行实践力行笃行——昭通学院依托“三下乡活

  动”探索实践育人模式作者简介:南英(1981—",女,藏族,云南贡山人,硕士

  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篇六: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GXXDZX202116)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化对于切实解决贫困生助学问题具有实质意义。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进行讨论。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资助政策体系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资助政策

  引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乡村振兴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战略,在化解贫困生经济困难,自主学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进行讨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现状及不足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完善资助政策体系不但能够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发展极为重要,但纵观现状,仍存许多不足,具体如下:

  1.1资助发放行政补偿主体不明

  现行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将激励计划、奖励计划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来实现,批准结果与职业学校申请存在一定差异。激励性奖学金是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批准结果而颁发,是一种“行政支付”行为。在这里,高等职业学校是受政府委托进行行政支付;从行政委托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所代理的行政支付行为,其法律后果应归咎于受托人。而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发放

  国家助学金,仅需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即可。由此不难看出,行政审批行政主体是政府,而高等职业学校则是行政相对人,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体系存在资助发放行政补偿主体不明的情况。

  1.2贫困学生家庭状况界定标准参差不齐

  学生资助旨在帮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上学,因此,要把重点放在最需要帮助学生身上。助学资金能否分配到具有实际需求的人需要依赖于资助标准,取决于学生资助体系对其定义。目前,各国对学生资助定义都是针对弱势群体,而针对弱势群体,各国看法也不尽相同。我国助学体系中所指的受教育弱势群体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所谓家庭贫困学生指的是由国家和省、市、区全日制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招生,由家庭或个人集资助学且无法负担其在校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目前,我国依据是地方政府制定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困难学生主要分为一般困难、困难、特殊困难三个困难档次。不同省市、不同职业学校特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办学环境,使得不同职业学校在确定学生困难状况时存在着很大差别,进而造成贫困学生家庭状况界定标准的不同。

  1.3学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缺失

  学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缺失是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实施学生资助政策时,要充分顾及学生心理,注意其对社会整体心理冲击,并适当地调节其发放状况,以确保学生心理均衡,实现统筹资助资源,发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贫与育人双重功能。结果表明,国家奖学金奖励学生比例0.3%,资助标准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学生比例3%,,资助标准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比例20%,平均资助标准3300元/人;其中只有国家奖学金是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都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面积广,力度大,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获得国家资助,不惜在学生时期扮演贫困学生,毕业后成为“困难贵族”;学生在学校提出虚假家庭困难证明、班级平分奖助学金,等、靠、要等现象。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化路径

  2.1优化资助机构功能,提高资助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在完善资助方式、健全政策、协调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其资助方式不科学,造成现实与需要不对接。为此,我国高校应担负起构建健全、科学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责任。要建立由政府主导、各方面积极参与资金保障机制,以确保各种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改革、完善学生资助方式,构建有利于各方利益均衡政策机制,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实现其责、权、利统一,确保学生资助政策机制正常运行。各方面助学工作都有明确职责,这样可以为学生和家长减轻财政负担,促进资助政策体系健康发展,提高资助政策体系效率。

  2.2实施生源地资助政策体系,以适应贫困学生需要

  由于资助机构功能定位以及资助方式、内容不合理,导致资助工作成本高、特困学生资助不足、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搭车”、部分学生重复资助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国外对于贫困生资助多以生源地资助政策体系为基准,为我国贫困生资助提供了良好启示。以美国为例,美国由国会为其职业学校资助包项目编制资助方式。需要资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资助方式。通过这样的资助方式,社会大众可以参与到监督。我国现在各地资助情况不一,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学生生源地政府或基金会都会对其进行资助,个别地方存在只要上大学,学费都由地方出,不需要学生个人及其家庭负担。而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存在特困生学费都得由学生个人想办法,无人问津。作为高校,完全掌握学生在其生源地所受资助情况不太现实。学生在校资助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由其当地民政部门审核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此外,由于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和美国制度有很大差异,因此无法在国内实行“资助包”会计核算。但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对资金进行整合。

  目前,我国信贷学生资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为合理运行机制,是由生源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信贷资质进行审查,并帮助财政部门进行贷款发放和收回。按贷款回款情况,由生源地县助学管理中心拨出一定比例工作资金。在生源地申请学生资助,这一机制反映出责任与权利统一,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

  借鉴我国信贷学生资助模式,应从生源地入手,研究以生源地为主的学生资助模式。我们资助对象主要来自贫困家庭,学生困难条件由生源地确定,并给予补助。这样,在民政部门审核生源地,学生家庭困难状况可以根据需要申请贷款、学费、生活费等,为学生提供便利,能够有效防止重复资助。

  此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提高其奖学金比重和水平,适当放宽其资助比例和标准,同时指导和鼓励学生以自身发展和个人能力来解决个人问题。这一模式既可以解决特殊困难学生个人需求,又可以避免重复资助、“免费搭车”、高劳动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2.3强化对受助对象人文关怀,建立成长性资助教育系统

  从本质角度来看,学生成长需要具有多样性,并在持续发展和改变。从资助政策具体执行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学生资助模式亟待改革,而成长性资助教育系统恰恰适合上述两种情形。应从人类全面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出发,推动我国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实施项目管理,构建一套管理科学、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资助政策体系。

  为保证资助政策体系可持续发展,应逐渐从免费经济资助向成长性资助转变。成长性资助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对高校资助管理,使其转变为学生成长动力,使其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良好思维方式、良好知识结构人才,使其真正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的自主模式。建立成长性资助教育系统基本原则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首要目标。要建立起一种长期教育培养模式,强化财政资助与其它教育手段协调、整合和优化,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具体如下:

  第一,将财政补助与精神卫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培养乐观向上、身心和谐、人格健全阳光学生。经济上困难使得学生在精神上背负太多压力,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与指导,可适当对对学生进行适当精神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其发展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访谈、问卷、专题活动等方法,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通常家庭贫困学生存在着自卑感。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四个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部心理咨询中心、年级心理卫生团队和心理卫生辅导员。通过电话辅导、网络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辅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减压、宣泄和指导。要在解决财务困境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没有勇气直面困难,没有足够抵御挫折能力,在面对现实时,往往会在心理上陷入困境。一是开展“成长榜样”、“自强之星”等系列活动,加强对优秀学生成长宣传,培养学生远见、树立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自身努力和资助政策体系培育中养成健康自强心理,从自卑困境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人生。资助与激励、强能相结合,致力于构建面向困难、自强不息学生成长型资助育人机制,要求将经济资助与励志、强能相结合,把提升学生自立自强能力,给学生一个明确成长方向作为资助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第二,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主要集中在维护学生室内外卫生等简单体力劳动工作,过于单一且局限的资助政策体系无法实现在资助育人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学生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科研、教学、宣传、学生管理等工作中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岗位,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平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三,要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学校应协助每位贫困生建立生涯计划档案,定期、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有关专业或行业发展资讯,增强学生专业意识,促进学生适时地调整自己学习与成长,为步入社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此外,以团体方式开展活动,学生更易于交流和融入,实现共同发展,有效地提升学生团队精神和适应社会能力。此外,职业院校需要将财政资助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一方面努力培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奋发有为学生;另一方面要把各种人才需求信息,以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有效渠道及时传达给学生,针对学生自身条件和优势,指导学生选择职业。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如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建设就业基地,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结

  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充分重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应在现有不足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与优化,以此提高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发展,从而使其真正地发挥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郑婷婷.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成效与优化对策——基于江苏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8):32-36.

  [2]何定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状况的调研——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04-205.

  [3]蒋百平,付安.对中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8):109-112.

  [4]陈新明,向洪.系统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6(05):96-97.

  [5]徐亮.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02):103-104.

  [6]毛华东.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09):121-122.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GXXDZX202116)

篇七: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相关文献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论文写作,这里也是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粮食科技与经济》

  2、《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民致富之友》

  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业开发与装备》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对策:乡村科技》。

  5、《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乡村科技》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大理日报汉)

篇八: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2019年关于

  乡村

  振兴

  的参考文献

  [1]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54-55.

  [2]高霞.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9(32):244.

  [3]马春华.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18,21.

  [4]刘雪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0):25-26.

  [5]刘玉娇,曾宪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2):20-23.

  [6]卢玉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7]常中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J].中国瓜菜,2020,33(10):118-119.

  [8]黄颖,葛鑫,张洪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7):67-71.

  [9]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46-51.

  [10]何太彪.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N].大理日报(汉),2021-01-14(007).

  [11]刘胡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8):241.

篇九: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论当代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词参考文献

  1、陈琪瑶《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宋文华,王子松,师鑫义,刘洁,沈晓腾《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3、王伟,赵赓,孙学文《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内生力提升策略——以陈台子村精神扶贫为视角》

  4、李亚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策略与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

  5、宋佳文《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6、袁小平,王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

  7、陈寒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8、盖旭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研究》

  9、范滨宁,杜永光《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类高校和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10、叶海燕,黄牧乾,郑思微,陈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问题探索》

篇十: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

  摘要:随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四部门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振兴给予政策指引。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

  1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的价值归旨

  1.1培养“现实的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价值取向

  第一,人的生物性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人来自大自然,又要不断反思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这折射出人作为存在物与类存在物的复杂性质。因此,人自然而然具备不断发展的特质,而生物性以潜能为手段赠予我们相应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借助知识技能得以激活,而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学习知识技能、维持生物特性的重要手段。第二,人的生产性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定的个体,必然以某种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产。人在社会生产中逐步形成了由生产者到职业,再由职业形成产业的过程,逐步推动社会演化出多元产业形态,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将人的生产技能嵌入社会生产的过程。第三,人的精神性形态。马克思指出,当人开始思考理论、神学、哲学和社会时,便产生了真正的意识,人的精神性由此而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技能传授的活动,又是精神产生、传播和发散的过程。因此,为了保证人的精神性,乡村振兴需要传承和发扬优秀

  本土文化,最大化凸显人的精神存在。第四,人的环境性形态。人想要达到在本质上完全占有自身的状态,就需要追求“亲和”的目标。这种伦理指向重视利用人的环境亲和性来规范自身行为,使人的存在与环境相契合。第五,人的社会性形态。与单个个体具备的抽象物不同,人与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连接,对人实施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帮助个体更好地与社会和经济相连,这种社会组织关系的缔结与发展能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力量,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1.2防止返贫: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价值任务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在如何培养人方面的探讨,实质上就是要发挥好其价值功能。人才培养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此为出发点,人才培养更要体现出本土性与民族性。这就要求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不仅要把本土性和民族性寓于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中,还要在彰显本土性与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这些功能。一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土性有着基础性的社会功能,以面向本地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聚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依托支持对口技能、培养职业人员、设置特色专业等手段。从本质出发,这种做法是要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农村的防止返贫功能,但并不意味着要把高校人才培养对普通大众的作用机械地套用在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上,实施“大水漫灌”的人力资本防脱贫,而是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分析不同人口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人才培养举措。具体来讲,是要通过产业结构技术升级来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真正实践化、可用化,打破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同质化的僵局,实现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自力更生发展社会生产,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二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民族性指向培养人才的本质需求,即引领农村人口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融会贯通,发挥文化育人、人文兴产的功能,通过促进民族地区本身发展来防止返贫。首先,民族性要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相结合,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各类独具特色的民族性专业,尤其注重引导和加强农村学生的主角意识,破除其对出身与乡土文化的自卑感,重新塑造乡村文化自信;其次,民族性要与培养内容相结合,围绕人文核心素养设置相关内容,使其具备与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相契合的结构;最后,民族性要与自身独特资源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人文内核与精神源泉,最终解决返贫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1.3聚焦乡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价值守则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从实践目的、实践流程和实践成果三个维度凸显其实践性。具体包括:第一,构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目的。“个人发展”主要指个体的自我实现,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要回归乡村振兴的本体价值,强调通过提高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文化环境支持来满足个体适应农村社会发展、改造现有产业的时代需求。有鉴于此,由个人价值向群体价值延伸,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形态,最终实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社会发展”则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适应农村地区未来绿色经济转型,在发展逻辑上与时代同步。只有打破唯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生态,才能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独特的本土性和地域性,实行适应性教学和多元化管理,适应当地系统生态,最终打造集人才培养和产业振兴于一体的乡村振兴路径。第二,遵守“内在联动”与“外在求同”的实践流程。“内在联动”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三层联动,具体为:一是在专业上的整体联动,具体可以表达为在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诉求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人力资源向农村产业及本地发展等需求方面倾斜;二是在层次上的协调统一,加强战略耦合在专业集群与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链条中的协调统一;三是在要素上的互为补充,推动人才、技能、资金、知识、技术等不同要素之间互通有无。“外在求同”主要包含政府、企业、高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共同治理,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同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围绕产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思路进行,重点关注有志投身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学生,使其作为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推动农村产业的进步;二是资源共享,要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角度看待农村人才培养,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农村发展形成互利互通、互相影响的网络化结构关系;三是互利共赢,多元化的长效治理想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不同主体间的功能互补和互相配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激活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在人才培养、产业扶持等方面与其他主体共同为促进乡村振兴努力。第三,实现“服务完善”到“自主创新”的实践成果。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

  于城乡二元结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这些人才培养主要为城市服务,面向农村人口的知识技能支持和智力帮扶较为羸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2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备多维价值,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取向、以防止返贫为价值任务和以聚焦乡土为价值守则的逻辑归旨,利用人的五种存在形式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联动。

  参考文献

  [1]白广伟.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山西农经,2021,(16):144-145.

  [2]袁小平,王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J].创新,2021,15(04):52-59.

  [3]殷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产经,2021,(06):61-62.

  [4]安亚虹,许乐乐,朱颖,马泽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公关世界,2020,(22):9-10.

  【作者简介】郑韵,硕士研究生,讲师,食品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基金项目: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教改项目(QGZYJG202204)


推荐访问: 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振兴 乡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