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发言稿
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文章内容

第三次,发言稿

2022-09-20 12:5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次,发言稿,供大家参考。

第三次,发言稿

 

 第三次 发言稿 王淑霞发言:

 仝老师这节课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索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时力求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在经过复习铺垫和情境导入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法。

 当学生得出可以转化成角计算时,教师应及时小结以明确探究的结果。当时,教师在小结时不够明确,可以这样小结:看来,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只需要把最后的结果再转换一下。计算“1.5×5”,当学生经过探究、交流,阐述出算理以后,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赞扬,在这一环节小结时,也应重申算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确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是什么,并应用新知识去解决后面练习中的问题。

 王金绪发言:

 从后面练习时学生的情绪反应来看,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得丰富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仝秀娥发言:

 王老师这节课共有 4 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引出问题,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自主练习,课堂总结。其中, 课一开始,刘老师直接出示信息:“每根灯柱上有 23 盏灯,大楼前共有 12 根灯柱。”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盏灯? 列式后,刘老师有意设计了让学生说算式的意义,运用直观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两个环节,突出了乘法的意义,为后面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作好铺垫。

 2.“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刘老师在这个环节,把估算、口算、笔算三种计算方式有机联系,使学生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思维的坡度,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估算。

 老师着重引领学生用 23×10 估算出的得数,与 23×12 的得数进行比较,23×10 仅仅算了10 个 23,还少了 2 个 23,所以估算结果要比准确得数小。

 (2)口算。

 在口算环节,学生先独立尝试。在交流口算方法时,刘老师有目的地先交流“23×10=230,23×2=46,230+46=276”的口算过程,并运用直观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一个因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就变得简单了。

 (3)笔算。

 在交流算法时,教师有目的地选取以下两种笔算方法:①直接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②分成三个竖式完成。

 (4)初步练习。

 在展示交流算法时,刘老师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得数是怎么来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5)梳理算法。

 3.自主练习。

 刘老师设计了基本练习和辨析练习,在巩固应用和效果检测中兼顾了算法和算理两个方面。

 4.课堂总结。

 【王淑霞发言】

 我就“教学方式是否合理”这一观测点的观察情况做一些分析。

 在引出问题环节,采用了谈话法。围绕“今天的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采用谈话法与学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在口算环节,采用了演示法。让有代表性想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的演示不仅让全班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给全班学生充足的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在同伴经验的分享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笔算环节,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23×12 用竖式怎么计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借助这一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探索笔算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算法,通过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合作交流笔算方法,为学生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每个学生不仅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对本节课的教学处理,再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计算教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应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题目,但如果你问为什么这样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一般回答不了。这是因为老师上课对计算的方法强调得多,对算理强调不够。本节课将算理教学贯穿始终,从创设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问题解决情境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算理,如果这个地方给学生多一些独立理解算理的时间和空间,或者给学生一个与同桌或小组彼此交流对算理理解的机会,让学生感悟算理。然后教师再进行系统讲解,总结梳理算理。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


推荐访问:第三次 发言稿 发言稿

猜你喜欢